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语文《海上日出》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海上日出》精品教学设计(精选7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海上日出》精品教学设计(精选7篇),欢迎大家分享。小学语文《海上日出》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海上日出》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小学语文s版教材5年级上册的第7课,它通过描写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奇伟壮观的大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体现了对光明的追求和向往。课文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观察顺序来记叙的。课文描绘了晴朗天气时日出和有云时日出两种景象,而有云时又分云薄和云厚两种现象进行描写。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重点品读词句,感知海上日出的壮观。学习难点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内涵。课前准备课文插图授课时数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景象。一、导入课题:《海上日出》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吗?海上的日出就更美了,咱们今天一块去看看。二、启发谈话本文选自中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海行杂记》。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昂热号”四船去法国留学时,把旅途中的见闻随时记下,本文写的是船至红海中作者看到日出时的实际情况。这篇《海上日出》是作者在船上几次看到海上日出所得的总的印象的具体记录。海上日出的景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绘的,你们读读课文,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就会明白了。三、自读课文1.出示自读要求(1)读。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正确、流利。(2)画。画出生字词,拼拼读读,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2.学生自读课文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2)检查字词自学情况,口头完成下列练习。①范。扩词:范围、模范、范例、示范、典范等。②一刹那。近义词有:转眼间、一转眼、一眨眼、瞬间等。③镶。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a.给句子中带点的词换上一个词,使句子的意思不变.b.用带点的词说一句话。例:小红的裙边上镶了一条粉红的花边,显得更漂亮了。(3)交流思考情况。①课文中哪几个小节描绘了海上日出的景象?(2~5节)②可分为几种不同情况的日出?(一般情况下的天气--晴朗和特殊情况下的天气--多云)四、再读课文质疑可能存在的问题有;1.为什么作者看到”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就”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2.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为什么”红得很却没有亮光“?3.太阳向上升时,为什么是”一纵一纵地“?解决的办法:问题1: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一小节,自求解答。问题2: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红得很,是因为早晨海面上有大量水蒸气蒸腾,太阳光透过水蒸气发生折射显出七色,而红光穿透力强,人们只看到红色,看不到别的颜色.可为什么没有”亮光“呢?因为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光亮不大,透过浓密饱含水蒸气的空气层时,太阳光被反射、折射,能量消耗多了,光线透不过来,所以”没有亮光“。问题3:太阳升起来时,为什么是”一纵一纵地“?因为早晨海面上大量水蒸气上升。太阳光透过水蒸气才能射到地面上。水蒸气不断向上涌动,使阳光产生波动现象。这种不断波动的光射人的眼里,就造成”一纵一纵“的感觉。五、作业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日出的景象,从中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2.体会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第二课时学习内容:1.品读词句,体会日出时景象的伟大奇观。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有序描写,巧妙用词的方法。学习过程:一、复习检查1.课文具体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情况。板书:天气晴朗多云2.分男女生读这两部分的内容,边读边想象,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蓝天、红霞慢慢升起的太阳太阳射在黑云背后的景象……)3.再现海上日出的景象。4.说一说,要是你亲眼看到海上日出的这一过程,你想说什么?(太神奇了、海上日出不愧是伟大的奇观……)5.过渡: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海上日出这一奇观的呢?请同学们先读读课文的2、3小节,想想作者在观察或用词造句方面那些独到之处二、品读词句1.学生自读,思考以上的问题并在文中作上记号。2.同桌或小组交流自读情况。3.全班交流自读情况。(归纳如下)。a观察方面:不仅观察了太阳的形状,还观察了太阳的色彩亮光及其动态(太阳慢慢升起的情景),即能从多角度进行观察。b写作方面:有序,能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c用词造句方面更妙,具体表现如下:(1)作者所用的词语准确地反映了事物的特点。(2)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