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教学(jiāoxué)目的教学(jiāoxué)重点作者简介这是一首具有浪漫的传奇色彩和浓郁的抒情气氛的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古今长歌第一”,“千古绝作”。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作者任周至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好友陈鸿、王质夫游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而加工创作的。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于是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由于该故事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wénshì)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除上述两篇外,著名的还有:杜牧《华清宫绝句三首》、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升《长生殿》等。内容(nèiróng)述评艺术(yìshù)赏析思考(sīkǎo)与练习相关评论作者介绍作者逸事教学(jiāoxué)参考相关图片《长生殿》曲唱周珽曰:作长篇法如构危宫大厦,全须接隼合缝(héfénɡ),铢两皆称。乐天《琵琶行》、《长恨歌》几许胆力!觉龙气所聚,有疑行疑伏之妙,读者未易测其涯岸。(明·周敬、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七言初唐、盛唐虽各一体,然极七言之变,则元、白、温、李,皆在所不废。元、白体至卑,乃《琵琶行》、《连昌宫词》、《长恨歌》,未尝不可读,但子由所云“元、白纪事,尺寸不遗”,所以拙耳。(清·宋徵璧《抱真堂诗话》)《连昌》、《长恨》、《琵琶行》,前人之法变尽矣。(清·吴乔《围炉诗话》)相关(xiāngguān)评论相关(xiāngguān)评论白居易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kèkǔ)。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tǐshùn)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热闹的长安城内,大文豪顾况府前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这是因前来与顾况谈诗论词、登门求教的文人墨客太多所致。一天,一位16岁的少年恭敬地向顾况递上自己的诗稿(shīɡǎo),等待赐教。顾况没看诗稿(shīɡǎo)之前问少年:“你叫什么?”少年答道:“白居易。”“长安柴米这么贵,白居谈何容易!”顾况对白居易的名字打趣道。他开始翻阅白居易的诗,当看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拍案大声叫好,并欣喜地对白居易说:“如此诗才,白居长安容易呀!”教学(jiāoxué)参考相关(xiāngguān)图片内容(nèiróng)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