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坎头村感人事迹心得【15篇】.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横坎头村感人事迹心得【15篇】.docx

横坎头村感人事迹心得【15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横坎头村感人事迹心得【15篇】横坎头村感人事迹心得篇1红色基因是这片土地的先天气质。“浙东红村”横坎头村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个根据地之一,中共浙东区委旧址就在此处。这个藏在四明山褶皱里,曾经备受贫困之苦的小山村,现已成为集体经营性收入超300万元的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这个革命老区村是如何实现小康、闯出共富路的?10月中旬,记者来到横坎头村,探寻其爬坡过“坎”的故事。“红+绿”上深挖一锹回首横坎头村的发展历程,老书记张志灿满是感慨。2001年“灿书记”刚上任时,横坎头“一年两季稻,人穷往外跑”,有些人家还用着露天粪缸,村集体的账本上躺着45万元欠债。怎么办?“2003年,我们反复讨论,悟出了两个字,一个‘红’、一个‘绿’。”张志灿说,“红”就是讲好红色故事,“绿”就是发展绿色经济。思维一转,就可以换个天地。横坎头村因山而困,也可以因山而兴。路子确定了,首先“洗脸化妆”。村里硬化道路、接通自来水、安装路灯,同时对历史遗留下来的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等红色革命遗迹,进行保护性开发,打造了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横坎头村由此人气渐涨。横坎头村感人事迹心得篇2横坎头村传承红色基因继续乡村幸福故事。“这是一位身中枪弹战士的遗物,当时他知道自己要牺牲了,就把身上的衣物和食物都分给了战友……”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讲解员李玲穿行于游客之间,即使腰间的“小喇叭”传出的声音已有些沙哑,她仍是竭力提高自己的音量,以饱满的状态讲述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李玲掰着手指头数了数,今年已经是她在这里工作的第16个年头。2006年,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初建成,感动于革命志士曾经的抛头颅、洒热血,她坚定地选择投身横坎头红色旅游的建设发展之中。这些年里,通过腰间的“小喇叭”,李玲一遍遍讲述历史中的故事,这些故事也传到了许多游客的心里。李玲说,曾有香港游客来此游览,“我问他们为何不远万里来此参观,他们回答说,是因为想感受新四军的革命精神”,游客的回答令她深受触动。更有游客在纪念馆的照片中发现自己的爷爷而泪流满面,这些都成为了支撑她的精神动力。横坎头村感人事迹心得篇3“我经常会过来看看,现在主体建筑已经结顶,外墙在粉刷了,离住进新房的时间越来越近了,一家人不用挤在7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了。”言语中,洪炎不时流露出住新房的殷切期盼。云旱村党总支书记洪湖说,建设幸福小区贯彻了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期间的“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理念,目的是农民也能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住上好房子、过上幸福生活是老百姓的期盼,自“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云旱村党总支以党建“红”线、经济“金”线、生态“绿”线为抓手,主动担当作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民生事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等方面入手,扎扎实实为村民办了一件又一件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事好事。云旱村由7个自然村组成,呈长条形状,地势最高的是云溪自然村,在通往该自然村的主干道云兴路路口,洪康德老伯细数着村里的变化,连连夸赞。“这几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了农贸市场和文化礼堂,道路拓宽改造、村村通了公交车……”洪康德指着眼前这条宽阔的云兴路说,以前这条路又小又破,雨天坑坑洼洼,大车进来也不方便,路修好后,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生活幸福感满满。横坎头村感人事迹心得篇4像老村长一样,曾经许多村民在这片红色遗址呱呱坠地、生活栖息。直到2005年,他们陆续搬出旧址群,开启了横坎头红色旅游的新篇章。望着这间小房间,黄志尧的思绪一下子飘到了从前。“那时的横坎头虽是‘浙东红村’,但村里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老村长回忆,搬迁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700元,村集体负债二十多万元。“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这句顺口溜是那时村民无奈的自嘲。怎样让革命老区焕发新的生机?黄志尧连日难眠,愁的是横坎头村位于四明山水库上游,养殖业、制造业等产业均无法大规模开展。但谜题的答案正在谜面上,作为革命老区,横坎头村红色基因根植血脉,拥有中共浙东区党委、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抗日军政干校等旧址,这些正是发展红色旅游的绝佳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保护好红色资源是根本!当时乡亲们聚居于旧址,日常生活对木质结构建筑是很大的损耗。“一旦出现火灾,这些宝贵的财富就没有了!”考虑到这,黄志尧立刻向上级部门反映自己的想法,但让乡亲们搬离世代居住的地方又谈何容易?在村党组织的号召下,黄志尧签下了第一份搬迁协议。此后,横坎头村对旧址群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重新布展,同时改造提升周边环境,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曾经的“贫困村”旧貌焕了新颜。卸任村长后,黄志尧守护红色遗址的坚持一直未变,于是便在纪念馆里担任起了管理员。退休后,直到现在他也经常主动承担义务讲解工作,用亲身经历诉说革命老区的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