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初三语文的期末复习资料多篇【引言】初三语文的期末复习资料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初三语文考试复习资料篇一《唐雎不辱使命》一、解字:不辱使命谓安陵君易安陵其许寡人加惠虽然故不错意也请广于君逆寡人轻寡人与岂直五百里哉怫然布衣之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庸夫非士之怒也仓鹰击于殿上休祲降于天缟素色挠长跪而谢之寡人谕矣二、译句: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君其许寡人!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3、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4、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5、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6、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7、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8、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9、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10、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1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12、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三、理解:本文篇幅不长,却绘声绘形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唐雎:有胆有识、不畏_、敢于斗争、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爱国忠君、不卑不亢、勇于献身、大义凛然、从容镇定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仗势欺人、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前倨后恭、贪得无厌四、中考链接:1、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_,刺杀秦王。_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_、敢于献身的人。2、面对强秦的无理指责,唐雎是如何应对的?(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重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立场,断然拒绝“易地”)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4、简析“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在文中的表达作用。用反问激怒秦王,揭穿秦王的_,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5、文中描写秦王神态的词语有“不悦”、“怫然怒”、“色挠”,表现了秦王骄横凶暴和色厉内荏的特点。6、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语言(或“对话”)描写。突出人物思想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7、列举我国历“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①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②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③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蔺(lìn)相如——完璧归赵张骞——丝绸之路、出使西域烛之武——巧退秦师苏武——苏武牧羊华元——华元卫宋初三的语文复习资料篇二沁园春雪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沁qìn园分fèn外妖娆ráo成吉思汗hán数shǔ风流人物点拨:“分”“汗”“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读音。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惟余莽莽惟:只。(2)须晴日须:等到。(3)略输文采输:差、失。(4)俱往矣俱:都。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2)点明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3)“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4)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5)写出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2、解释下列句子。(1)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三、段落背记知识清单。默写《沁园春雪》下阕词的内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初三语文期末复习资料篇三乡愁创作背景: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