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戴望舒雨巷《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浅谈戴望舒雨巷,希望对您有帮助。繁星似锦的现代诗坛,戴望舒的名字却很难让人忘记。他的那首《雨巷》一诗,影响了几代人,即使在今天,只要你走进诗人的雨巷,无论任何人,无不被诗中笼罩的那份哀婉凄迷的情调所震撼和感动。当我读罢这首诗,不自觉地与其诗人的一生联系了起来,尤其他感情上的经历,我觉得居然是那么地相似,叫我不得其解。就在解无可解的状态下,潜意识里突然跳出了这么一个词“谶诗”,细细想来,他的这首诗真的很有“谶诗”的味道。所以索性放开笔力,来一把姑妄言之吧。所谓“谶诗”,就是古代诗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无意之中预言了自己日后的人生经历或者结局。最早的诗谶当属《世新说语》里记载潘岳的两句诗:“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果然,后来潘岳与石友一起被孙秀所抓,一同问斩。最有名的诗谶就是隋炀帝的《索酒歌》了。其中“他日迷楼更好景,宫中吐焰奕红辉。”隋炀帝经常让宫人演唱这首歌,等到后来,李渊攻入京师,隋炀帝自杀于迷楼,李渊的唐兵便将迷楼付之一炬,正好应验了这首诗歌。类似的诗谶在历史上很多,若收集起来,绝对不是一部书就能完成的。按照现在的人们看来,这些都无非是一种巧合与迷信,都是无稽之谈。但是,谁都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所以,就是在今天,仍然很多人相信这些谶诗或者谶语和谣谶等。但不管信与不信,作诗的朋友一定要小心谨慎为好。八十九年前,一位年仅二十一岁的年轻诗人,提笔蘸墨,在洁白的宣纸上,以短诗的形式,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淡墨清莹的江南雨巷图。在这幅以诗描写的图画里,我们看到了文雅高大细瘦的诗人,身穿一袭那个时代的长衫,黝黑的面孔上戴了一副宽大的近视眼镜,抑郁而阴沉,在飘洒的霏霏细雨之中,撑了把油纸伞,缓慢而默默地行走在一条寂寞幽深的小巷里。诗人的脚步踩踏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思绪如鸟儿,飞落在一个美丽的幻想里,希望能够遇见一位玲珑娇小像丁香花一样美丽的姑娘。这姑娘的容颜,身上的香气都要像丁香一样,美丽芬芳,甚至她的风度气质也要像丁香花那样,带了些许的惆怅和哀怨,和诗人一样徘徊彷徨在这冷漠凄清的雨巷里。在诗人的想象里,这个丁香似的姑娘果然踏雨而来,慢慢而轻盈地走近诗人,也和诗人一样撑了把油纸伞,以叹息忧愁的眼光瞥向诗人,但随即飘去,如烟似梦,凄婉而迷茫地与诗人擦身而过。诗人留恋地望着她远去的背影,一直看到她消失在断垣残破的篱笆墙边,消失在雨巷的尽头。这让诗人极为伤感,细雨声声,发出的是几抹浓浓的哀怨,丁香姑娘的容颜,丁香姑娘身上的芳香都没有了。就连她哀怨惆怅的目光也消失的无影无踪了。雨巷里,依旧只有诗人自己,孤独愁苦地撑着油纸伞在长长的雨巷里踽踽独行,希望遇到心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个年轻的诗人就是戴望舒,这首诗就是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雨巷》。这是一条幽深朦胧的雨巷,是一条凄婉缠绵的雨巷。这里流动的空气都是哀怨而惆怅的。诗人孤独寂寞和伤感迷惘的情绪笼罩其间,让人看不到一丝的阳光与温暖。这首诗意象里的这种伤感,像潺潺流淌的溪水,浸润进读者的心田,濡染和感动着我们。这是诗人当时的情绪与幻象的一种描述,深刻清晰地流露出了诗人内心的迷惘和愁绪。对幻想中的丁香姑娘的'向往而又难以相遇的愁苦,是非常强烈而震撼人心的。诗中意象里的丁香姑娘,虽然是诗人理想希望遇到的一个形象,但丁香姑娘也依然不能摆脱愁苦与迷惘。如果真的与丁香姑娘相遇了,那么相遇的是与诗人一样的伤感与惆怅。应该说,这是诗人内心悲观和感到无望的一种倾诉,以象征的艺术方法凸显出来。实际上,诗人理想的丁香姑娘就是诗人自己,就是抽象出的愁苦和哀伤。就诗的内容而言,几乎是空虚的,只是诗人与理想的丁香姑娘擦身而过,飘忽一闪的幻象组成。正如诗人对诗的看法那样:“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故此,这首《雨巷》就像一首没有歌词,只有感伤的一段钢琴曲,漾漾荡荡,婉约流转,但不管谁听了,都会被其伤感的情调所感染所迷醉。所以,这种情调就是诗的内容,是诗人通过象征、句式的复踏、古代传统诗歌的借鉴、韵律的和谐等艺术手法刻意营造出来的。诗的忧伤之美,如同雨落花蕊似的在我们眼前绽放出来。应该说,这是这首诗能够流传久远,与几代人发生共鸣的一个主要原因。然而,诗人在营造这首《雨巷》诗的同时,无意之中却为自己写下了一首谶诗。这主要体现在诗人戴望舒的感情与婚恋上,他先后与三位女性有过感情纠葛,直到人生最后也没有跳出迷惘与伤感这个潮湿的“雨巷”。就在这首诗创作后的第二年,其诗发表在《小说月报》上,一下子引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