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是慢艺术》有感精编.docx
上传人:一只****呀淑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读《教育是慢艺术》有感精编.docx

读《教育是慢艺术》有感_1.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读《教育是慢艺术》有感读《教育是慢艺术》有感(集合7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教育是慢艺术》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读《教育是慢艺术》有感1第一次读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是20xx年。在此之前,我只是零零碎碎地读些单位推荐的需要交读后感的书。后来读书很多在教育界小有成就的好朋友告知我:你先要读两本书,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培养教育情怀;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教会人理性对待教育。迅速买来两本书,开启了我的阅读之旅。真的很神奇,毫不夸张地说,这两本书改变了我对教育的认识,也改变了我教育的行走方式。20xx年12月,叙事者共读的一本书,正好也是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从书橱中翻出几年前读过的那本书,看着书页中圈圈画画的那些痕迹,倍感亲切。尽管这本书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正面影响,但是时隔这么几年,真要说出具体的内容,也做不到了。好书不厌百回读,于是再次捧读,细细咀嚼。12月30日晚上,张文质先生在网上与叙事者进行线上交流,他说,这本书写了那么多年了,看看书中所写的内容,比照现在的教育,你发现有什么大的变化吗?第二次读这本书,其实萦绕脑际的还真有这个问题。这本书收录的是20xx年到20xx年张老师的一些演讲稿,如今已到20xx年岁末,那么多年过去了,世间的人、世间的事发生了太多太多的变化,但是教育上呢?看看张老师书中的所思所悟就一目了然了。也许我们都会感叹:张老师描述的教育不良现象不就是现在所发生的吗?张老师发出的深切感悟不正是我们郁结心中想倾诉而又不知道怎么表达的吗?没错,也许这就是这本书过去那么多年依旧让人念念不忘以致于成为叙事者千人共读的书目的原因吧。虽说10多年过去了,但是正如书名"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样,要改变教育的积弊哪会那么容易呢?然而我始终觉得,当我们摆正心态,再平和地看待教育,并从改变自己开始,也许我们收获会更多。读着张老师的书,品味着"教育是慢的艺术",很多往事涌上心头。当语文老师时,看到下课时孩子们总喜欢扯着喉咙说话,以致于教室里总显得很嘈杂,那时要在教室里喊个人或者说说话,很难。于是我要求他们说话时做到轻声慢语,这样即使课间,整个教室也是安静有序的。一次上课,一个孩子总是开小差,无论我用眼光还是用语言暗示,都没用。于是我提高嗓音冷不丁叫了那孩子的名字,还真管用,那孩子的思绪一下子拉了回来,但是也把一些胆小的孩子吓了一跳。平时比较有个性的小周嘟哝了一句:"老师就不用轻声慢语吗?"我刷地一下脸红到了耳根!在教育中,我们追求的往往是快速见效果,而忘记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甚至忽略了教师的以身作则。其实谨记教育是慢的艺术,一定能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翻看以前的日志,一则故事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发生在我课堂上的一件真实的事情。新学年开始了,孩子们的"好书推介"十分精彩地进行着,前一个孩子结束后,怎么没人了?大家都在东张西望,等待着下一个同学的上台。还是没有人。我问:"刚才进行到几号了?""13号!""14号谁?快接下去!"我接着刚才同学的回答就说。说完,我才意识到,14号是朱晨远。这可是个特别的孩子!四年级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我不了解情况,请朱晨远起来回答问题,结果他死活不肯开口。后来班中学生告诉我,一到三年级,朱晨远从不回答问题,老师也从不去叫他。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呢?教了那么多年书,第一次碰到。我意识到这孩子有点问题!他并不笨,作业都能很好完成,考试成绩也不算差,但是他是不合群,平时下课从来就是独自一个人活动,也不见他跟其他同学讲话。这样不行,一定得设法帮助他。于是我一次又一次找朱晨远谈话,并且和他有了个"约定".(以前的日志中也写过这个"约定")慢慢地,朱晨远上课敢于回答问题了,到我办公室的时候也能主动招呼我了。他还在自己的作文中讲到了我跟他的那个约定。虽然,他仍旧没有大多数人那么活泼,但是能有这样的进步真的很不错了。所以后来,我一直把他当作一个普通学生,也没再过多关注他。过了一个年,朱晨远又怎么啦?我走到朱晨远身边,看见他的稿子写得挺长的,书写也很端正,于是我俯下身子轻声对他说:"上去吧!没关系的!"没有任何动静,他依然坐在课桌上。看来我无法说动他,于是我让孩子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上讲台,还说掌声要等朱晨远上讲台才能结束。孩子们可真听话,掌声不停,可朱晨远还是不上去。没辙了,于是,我轻轻地扶了一把,这下,他终于拿着写有稿子的本子站了起来,并且慢慢吞吞地走上了讲台。走上讲台的那几步,我感觉他特别沉重。在讲台边站定,他低下头,就是不出声。我提醒他:"朱晨远,你可以照着读了,大家都等着呢!"不领情!继续无声!怎么办呢?要是以往,我的声音早就高了八度,火气早就升腾了起来。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