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文化古今历史传说介绍精编.docx
上传人:小云****66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紫砂文化古今历史传说介绍精编.docx

紫砂文化古今历史传说介绍_1.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紫砂文化古今历史传说介绍紫砂文化古今历史传说介绍紫砂茶具杂谈,为何说“她”富含文化品位紫砂茶具属陶器茶具的一种。它坯质致密坚硬,取自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但美中不足的是受光彩限制,用它较难赏识到茶叶的美姿和汤色。在目前我国的紫砂茶具,质量以产於江苏宜兴紫砂的为最,与其毗邻的浙江长兴亦有出产。经由历代茶人的不断立异,“方非一式,圆不相同”就是人们对紫砂茶具器形的赞美。一般以为,一件姣好的紫砂茶具,必需具有三美,即造型美、制作美和功能美,三者兼备方称得上是一件完善之作。杂谈紫砂历史"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此句诗道出了宜兴紫砂的珍贵之处。据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创始》记载:金沙寺(宜兴湖父镇西南,为唐相陆希声山房)僧搏紫砂细土,搜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盖、底,作成壶具。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又据《宜兴县志》记载:明正德间,有制壶名师供春,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所制"树瘿砂壶"为世间珍宝,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两则记载说明了宜兴的紫砂创始可以追溯到明朝的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宜兴丁山是中国最早的紫砂陶器的发源地。紫砂矿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黄龙山,任墅西香山附近和伏东一带,虽然全国其他地方也有紫砂矿产,但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宜兴丁山的紫砂矿是最适合做茶壶的。三十年前,日本的陶瓷专家特意根据紫砂的成分人工配制了紫砂矿,但让他们很失望,做出来的紫砂始终达不到宜兴紫砂的效果。紫砂泥属于粉砂质沉积岩,以硅、铝、铁为主。主要分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原矿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原矿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绿泥是龙骨与黑墩头之间的一层矿泥,有"泥中泥"的称号。其含铁量较少,且以Fe离子为主,原矿呈暗绿色,烧成后呈黄色。其石英含量高,颜色浅,矿物有油脂一样的光泽。绿泥产量很少,泥质较嫩,一般只用来做装饰泥料,很少单独用来做茶壶的。红泥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周高的《阳羡茗壶系》记载:"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乃变朱砂色。"因其含铁量极为丰富,烧成之后呈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朱泥不过是制壶陶手,为了求得更精细的泥料,将红泥以洗泥沉淀,得到约80目到140目细孔的泥料,制成细如滑脂的朱泥壶。朱泥的土质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极高的氧化铁,约在14%到18%之间,这是朱泥所以烧成后壶身成为红色的主要原因。真正的紫砂泥必须含有少量的云母(银星闪点),偶尔也会出现黑色斑点,黑色斑点是Fe或Mn等金属化合物的聚合不熔物,不出现这些特征反而说明此种原料不是手工磨制或正常机制的,由于沉积岩中常含有化石,以CoCO3为主的化石在高温烧成中变成了熟石灰,冲泡中吸水膨胀,产生了所谓的"灰爆"即茶壶表面的瑕疵点。在紫砂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对紫砂陶器有杰出贡献的艺人,使他们把紫砂融入中国茶文化。没有茶文化,就不会有紫砂的今天。离开茶文化,就不可能有紫砂的发展。造型干练别致,线条刚劲流畅,比例确切恰当,色泽纯朴古雅,经艺人精湛的手工制作,集金石、书画、镌刻于一体,使紫砂壶成为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实用器皿。紫砂壶区别于所有的陶土壶,只有具有双重气孔特性的泥土,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紫砂。这也是为什么全国各地那么的紫砂矿中,也只有宜兴丁山的紫砂才是最适合做茶壶的。陶土器具及紫砂壶的历史陶土器具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最初是粗糙的土陶,然后逐步演变为比较坚实的硬陶,再发展为表面敷釉的釉陶。宜兴古代制陶颇为发达,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几何印纹硬陶。秦汉时期,已有釉陶的烧制。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崛起,成为别树一帜的优秀茶具,明代大为流行。紫砂壶和一般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由于成陶火温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汲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如有必要,甚至还问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紫砂茶具还具有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的特点,外形有似竹节、莲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铜器形状的。《桃溪客语》说"阳羡(即宜兴)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