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连加、连减》教学反思_2.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2.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3年《连加、连减》教学反思_2.pdf

2023年《连加、连减》教学反思_2.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3年《连加、连减》教学反思2023年《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这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连加、连减教学反思。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将它放在学习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教育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学反思《连加、连减教学反思》。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感受“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芳芳喂鸡这一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023年《连加、连减》教学反思2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口算。2、让学生初步学习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体会1、师生合作、示范“算式接龙”。板书3+2,让学生口算,补书成3+2=5,又让学生口算5+1,补书成5+1=6,再让学生口算6+3,补书成6+3=9。讲述:像这样的第一个算式的得数刚好是第二题开头的这个数,第二题算式的得数正好是第三题开头的数——这样的几个有联系的算式写出来像条龙,我们把这个游戏叫做“算式接龙”。2、指定几人从10-2开头练习“算式接龙”。3、各小组练习(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天真好奇的心理,从生动的游戏情景引入,既复习了旧知,又为下面初步感知两步计算与一步计算的关系打下了伏笔,更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1、教学例1贴出例1的主题图。学生根据图意分小组讨论交流,编故事讲述:星期天,小红和弟弟去奶奶家玩,看见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红的南瓜。小红想,我长这么大了,也应该帮奶奶做些事情了。于是她找来了手推车,帮奶奶把南瓜搬回家。第一次运了4个放在一个筐里,第二次又运了2个放在另外一个筐里,还有一个最大的正在推着呢!奶奶一共摘下了几个南瓜呢?怎样计算?(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谈话:可以这样列算式:4+2+1=(板书)提问:算4+2+1应该先算什么?得多少?再算什么?得多少?板书成:4+2+1=7——6提问:你能给这个算式取个名字吗?(连加法)谈话:这个名字取得真好,今后我们看见在一个算式里有两个以上“+”,就叫它连加。提问:你能说说连加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算的吗?谈话:对了,我们从做往右连着加,最后写上得数!(板书课题:连加)2、教学例2谈话:这时弟弟在大声喊:“姐姐,你快来看呀,奶奶家还种了丝瓜。”出示例2的主题图。提问:你能看了这幅图编个故事吗?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如下表述:丝瓜架上原来有8条丝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条,第二次有摘下1条,还剩几条?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让学生把书上的算式填写完整。引导学生小结:8-3-1连续减了两次,我们把它叫做连减。(板书课题:连减)做连减和连加一样都是从左往右,连减从左往右连着减最后写上得数。(设计意图:算法选择及计算顺序是和“动作、过程”紧密联系的,教师通过学生的看图编故事,讨论怎样列算式、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形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并进行积极的数学思考,使学生不仅能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记忆得更牢。)三、体验连加连减的含义:师:请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能用连加连减来计算的例子?生1:家里原来有3只苹果,妈妈先买来了2只,又买来了4只,现在一共有几只?可以用3+2+4=10来计算。生2:我原来有9本书,送给弟弟3本,又送给妹妹4本,还剩多少本?可以用9-3-4=2来计算。(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举例,将数学与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