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冬至班级活动策划方案冬至班级活动策划方案1一、活动主题:“冬至包饺子”亲子活动。二、活动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越来越好,孩子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为了让他们体验妈妈及家人劳动的辛苦,培养孩子爱妈妈的情感,教育孩子学会感恩,特开次活动。三、活动目标:1、通过开展包饺子的亲子活动,让幼儿了解饺子的文化,产包饺子的兴趣。体验劳动的快乐,增进亲子间的感情,营造节日的热闹、快乐气氛。2、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生活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3、通过亲子游戏活动,让家长进一步了解自己孩子的机会,加深家园情、师生情、亲子情。四、活动时间:(星期四)09:00——11:30五、活动准备:通知单、乒乓球、吸管、肉馅、汤匙、盛放饺子托盘、一次性桌布、箩筐六、活动地点:中二班教室七、活动流程:1、早上8:40——9:00家长签到(播放幼儿一日活动图片)2、班主任讲话,欢迎各位家长来参加这次的活动。3、向幼儿介绍说明今天特色活动的内容:包饺子。4、活动流程:先欣赏包饺子的过程,请将饺子馅放入皮中央,如果你是第一次包的话,记住千万别放太多馅,不然肉会撑出来的,然后先捏中央,再捏两边,最后由中间向两边将饺子皮边缘技一下,这样饺子下锅煮的时候就不会漏了,最后将饺子整齐的放在上面。希望小朋友和家长都能齐心协力一起做出完美的饺子,(出示不同造型的饺子供参考)八、包饺子前注意事项:1、请家长带幼儿去洗手,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卫生。2、因地制宜,安排好幼儿家长的座位。3、家长幼儿教师随着音乐一起包饺子4、场地整理(自由洗手)冬至班级活动策划方案2一、活动主题:弘扬传统节日,启迪儿童心智——“大带小”冬至体验活动二、活动时间:20xx年12月18日上午三、活动地点:幼儿园操场四、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莆田冬至习俗,掌握制作汤圆的基本常识及制作技能。2、尝试与同伴合作制作汤圆,体会劳动的快乐,激发爱劳动的情感。五、活动准备:1、各班提前邀请家长来园参加活动,班级创设有关迎冬至内容的环境,营造喜庆、欢乐、祥和的氛围。2、物质准备:24张桌子、24个盆、12个大圆竹匾、12个“三春”、桔子48个、生姜12排、红筷子12包(十双包的')、块状红糖12块、糯米粉48包。六、活动过程:1、园长致辞。2、大班幼儿介绍“三春”、红糖、桔子、筷子、生姜的寓意。寓意:莆田人搓汤圆从祖上传承下来,有许多讲究。先要准备一个圆竹匾,在里面分别摆上生姜、红糖、10双新筷子、大柑橘、一枝“三春”。这些物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寓意,生姜取“旺盛”之意,要越大越好;红糖寓意“甜甜蜜蜜”,为了方便,现在不少人用白糖来代替;10双新筷子则象征“十全十美”。俗称的“三春”是一枝贴着2个鲜艳的胖大娃娃的红纸片,福禄寿齐全,一般插在大柑橘上面。3、家长示范讲解和糯米粉的技巧及莆田冬至捏小狗、金元宝、金银元、舂米石臼、喜鹊圆等的方法及寓意。寓意:捏金元宝和金钱饼(银元),祈求财源广进;捏舂米杵和舂米石臼,祈求五谷丰登;捏小狗,狗能守门防盗,希冀来年平安无事。搓“喜鹊圆”——“客鸟丸”煮熟后要将“喜鹊圆”撒到屋檐上,引喜鹊来啄食,招来好兆头。在搓汤圆的时候,还得注意不要掉到地上。这是古时劳动人民的朴素传统,希望人们爱惜食物。4、欢欢喜喜搓汤圆。(1)大班幼儿和糯米粉。(2)幼儿搓汤圆。5、品尝汤圆。冬至班级活动策划方案3一、活动主题: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为了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增长孩子的见识,培养孩子的合作与关爱之情,我们大班组决定举行“包饺子”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分享劳动成果。二、活动目标:1、让孩子们了解冬至节气,还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2、通过选购原料、拌馅、包饺子、煮饺子、品饺子、喂饺子等活动,丰富孩子体验,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三、活动时间:20XX年X月X日上午9:00——11:00四、参加人员:大班全体老师和幼儿五、活动准备:1、材料准备:饺子馅、餐具、水、盘子、调味品等。2、活动场地:各班教室六、活动设想:1、事先让孩子了解有关饺子的知识。知道饺子的历史、饺子馅要哪些原料和调料以及是如何搭配的、饺子是如何包的,怎么样煮饺子的。知道包饺子必须带的物品。2、在老师指导下,各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班主任老师作为辅导员,指导本班孩子包饺子、煮饺子,和中班小弟弟、小妹妹共同品尝饺子。七、成果形式:交流体会、品尝饺子、分享劳动成果。八、活动要求1、活动时,教师做好班级安全工作和卫生教育。2、活动时,教师要求孩子做到不大声喧哗,不自由走动。九、活动流程1、开展了“包饺子”的活动。2、为弟弟妹妹喂饺子活动。冬至班级活动策划方案4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又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测定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