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四章国际避税概论第一节什么是国际避税而避税是钻税法的空子,并不直接违反税法,因而从形式上还是一种合法行为;3、偷税不仅违反税法,而且往往要借助犯罪手段,比如作假帐、伪造凭证等,所以偷税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拘役或监禁);而避税是一种合法行为,并不构成犯罪,所以不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在理论上可以区别避税和偷税,而在实践中避税与偷税有时很难区分。因此,对于避税问题许多国家持较严厉的态度,认为纳税人的避税行为虽不明显违法,但也是不正当的,应当受到谴责。但也有的国家法律部门或舆论界对于纳税人的避税行为持较宽容的态度,认为纳税人有权在不违法的前提下选择使自己少纳税的经营方式,政府应当承认纳税人避税的合法权利。不过,由于纳税人的避税毕竟要给政府的税收收入造成一定的损失。所以,无论是对避税管理严厉的国家还是较宽容的国家都在不断完善本国的税法,堵塞税法中的漏洞,尽量不给纳税人的避税行为有可乘之机。二、国际避税概念国际避税一般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国与国之间的税制差异以及涉外税收法规和国际税法中的漏洞,在从事跨越国境的活动中,通过种种合法手段,规避或减少有关国家纳税义务的行为。1、国际避税不同于国内避税国内避税是指一国纳税人利用本国的税法漏洞进行的避税,它不通过纳税人跨越国境的活动,其所规避的纳税义务仅为居住国的纳税义务。国际避税则是利用国与国之间的税法差异,钻涉外税法和国际税法的漏洞而进行避税。这种避税活动需要纳税人从事一些跨越本国国境的活动,或者纳税人跨越本国国境进行自身的流动,或者纳税人将自己的资金或转移出本国使其在国际间进行流动;而且国际避税所要规避的纳税义务不仅限于纳税人的居住国,而且还包括所得的来源国;纳税人进行国际避税的目的往往不是减轻其在某一国的税收负担,而是减轻其全球总税负。有人从特定国家的税收利益出发,把纳税人通过国际交易造成居住国或某一来源国出现税收收入损失的行为也视为国际避税,即使这时纳税人在一国得到的税收利益要被在别国纳税义务的增加所抵消,从而其全球总税负并没有减轻。可以说,这是一种广义的国际避税的概念。2、国际避税不同于国际偷税国际偷税是纳税人在跨国活动中非法手段逃避其在有关国家已负有的纳税义务,它与国内偷税活动一样,是一种违法行为。而国际避税则是纳税人利用公开合法的手段进行的,一般并不违反有关国家的税法。所以总体上说它是一种合法行为。由于国际避税和国际偷税的性质不同,二者的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对于国际偷税,有关国家要象对待国内的偷税活动一样对违法者进行法律制裁,而对于国际避税,有关国家一般只能通过完善本国的涉外税收法规或修订本国与他国签订的税收协定,堵塞法律漏洞,不给跨国纳税人提供国际避税的可乘之机。三、国际避税的成因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它的原因,国际避税的出现也不例外。主观原因,国际避税的原因在于跨国纳税人具有的减轻税收负担、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强烈愿望。客观原因,国与国之间的税制差异以及国际税收关系中的法律漏洞为跨国纳税人的国际避税活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概括起来看,国际避税产生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税收管辖权的差异有关国家税收管辖权的差异以及判定居民身份的标准和判定所得来源地的标准存在差异,可以为跨国纳税人提供税收管辖权的真空,从而使跨国纳税人有可能躲避开任何国家的纳税义务。2、税率的差异税率是税法的核心,它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纳税收负担。如果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所征收的税率高低没有一个可供其进行国际避税的场所,则纳税人一般也就能通过人或财物的跨国流动进行避税。然而,在现实国际经济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税率差异很大,有的国家和地区税率较高,有的国家和地区税收不征所得税(税率为零)。有人将所得从高税国(地区)转移到低税国(地区)进行避税的可能。大量的国际避税现象表明,一个低税的(或无税)国际避税地的存在,是跨国纳税人进行国际避税的重要的前之一。3、存在大量国际税收协定为避免所得的国际重复征税,世界上存在着大量的国际税收协定。因此,税收协定很容易被跨国纳税人用来进行国际避税空隙。例如,根据国际缔结协定的各方只有当对方国家的企业在本国设有常设机构,该国才能对对方国家的企业从本国取得的经营利润征税。例如,目前各国居民向外国居民支付的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一般要缴较高的预提所得税。但如果一国与他国签订了税收协定,则一方国家居民支付的股息、利息等课征的预提所得税税率就会大。这时,一个第三国居民企业为了从上述两国得到预提税好处(协定规定的低税率),就可以在其中一国建立中介性属公司,以便利用两国间的税收协定减轻预提所得税的纳税义务。滥用国际税是跨国公司进行国际避税的重要方式,而国际税收协定的存在,则为跨国公司进行国际避税大开方便之门。一国涉外税收法规中存在漏洞,也可以为纳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