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备课《观潮》课文解读与教学建议一、文本解读1赵宗成、朱明元写的《观潮》,在统编版教材之前,已经被选编进多个版本的教材,是一篇“老课文”了。被多个版本教材都选编,这一点可以说明《观潮》不仅本身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而且是一篇好“课文”。先说说文本本身。题目,已经告诉读者,文章内容写的不仅仅是钱塘江大潮,还写了“观”,即人的活动。潮之景观,是亲眼所见,是身临其境的,文字是带着“观”之发现、“观”之感触的。这样的文字,一定能让读者也如临其境。读之,果然。潮未来,海塘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潮即来,顿时“人声鼎沸”,随着响声越来越大,且又“沸腾起来”;潮已去,似乎没有再在观潮的人身上着一字,细细品味,会发现“过了好久”一词,透露出了观潮人的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没错,正如大家早就了然于胸的,这篇文章的结构顺序十分简明清晰,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写的。这样的顺序,循着大潮发展变化的线索,层次分明,还有利于读者通过文字在脑海中想象构建钱塘江大潮的过程全貌。全文四百多字,却有着丰富的内容信息,观潮人之众,潮来潮去之壮观,都描写得真切生动,读来让人仿佛置身其境。必得语言文字运用之精妙,才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细细咀嚼,我们会发现,文章围绕“观”“潮”二字,人与潮的描写,在不断的交错转换中进行;写人,有静与动之转换;写潮,静与动、声与形,转换是那么自然。若要细细分析,可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此段九句话,第一句交代事件,第二、三句写人的活动,第四至七句写所见之景,最后两句又写人之情貌。为什么要这样交错来写,因为潮未来,人已至,人皆为潮而来,即使潮还没有来,人早就期盼着了,所以一来到海塘大堤上,就忍不住开始“观”了。由近及远,一直看到“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潮还没来呢!潮还没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每一个人都在盼望着、期待着——“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原来,人与景的转换交错,既是是写潮来前的“观潮”之实景,也是在为潮来时的壮观场面铺垫、蓄势。这样一段段分析,全文四百多字的精妙,也就了然了。略去,看看作为“课文”的四百多字,其学习价值体现在哪里。2.本单元人文主题是“自然之美”,《观潮》是第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展现的是钱塘江潮“壮观”之美。用文字展现自然景观之美,必是十分形象之词句,能让读者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将文字在脑海中转化为或静或动的画面。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通读四篇单元选文(《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会发现每篇课文都有很多直接描绘自然景观的文字,选文与阅读训练要素十分匹配。《观潮》作为第一篇选文,字里行间表现出的钱塘江潮之壮美,最能激发学生阅读想象的兴趣,边读边想象的方法会得到进一步运用和巩固,有利于学生阅读此类文本方法运用的习惯。课文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却有激发读者诸多方向的阅读探究欲望:钱塘江大潮,经常可见吗?是如何形成的?“自古以来”,何以见得?“天下奇观”,“奇”在何处?……把这些问题记在心中,然后接着读课文,看看哪些问题直接能从文中得到答案。这样,注意力就会很自然地聚焦到“天下奇观”上来。这,也是“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落脚点。从第三自然段开始,课文从声与形、静与动等方面写潮来之时的景象了。未见其潮,先闻其声:“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阅读此段,要想象自己就在海塘大堤之上,那声音和江面之变化,也就如在眼前了。当“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时,想象是可以很丰富的。例如“人群又沸腾起来”,怎样“沸腾”起来呢?此时海塘大堤上的你会做些什么,你身边的朋友有什么举动?急切的期盼中,大潮终于来了,来得迅猛壮观——都在第四自然段的描绘之中。这一自然段,都是动态描写,“移来、拉长、变粗、横贯、翻滚、齐头并进、飞奔而来……”唯有边读边想象画面,才能感受到潮来之迅疾、之雄壮——奔腾而来,呼啸而来,汹涌澎湃而来,铺天盖地而来,气势磅礴,激动人心。钱塘江大潮,来得迅猛,去得也壮观,潮头“奔腾西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很有意思的是,题目是“观潮”,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再也没有在“观”的人身上着一字。为什么呢?自然而然啊!第四自然段,大潮呼啸而来,汹涌澎湃,气势磅礴,人的注意力都在潮上,此时此刻,人在潮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了,不写人正突出了潮的壮美;第五自然段,未写人,其实人已在字里行间中——“过了好久”,人不是一直在“观”,一直在回味吗?这些,也应该是“边读边想象”的重要“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