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范文锦集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篇1活动目标:1.对实验结果进行猜测并做记录。2.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重点难点:1.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2.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活动准备:幼儿用书《船儿向前行》,学习单《浮沉实验记录表》,盆(或透明保鲜盒)、油泥、弹珠、小碗、小石头、纸片、泡沫等物品,每组一套。活动过程:一、请幼儿了解实验内容和过程。1.我们要来做实验,看看手上的这些东西哪些会沉到水里,哪些会浮在水面上。2.在进行实验前,你需要猜测这个物体沉浮情况,并且记录到学习单上。3.进行实验后,再将实验结果记录到学习单上,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二、为每一组提供一套材料,让幼儿自由进行实验,教师从旁观察、指导。三、请幼儿试着讨论物体浮沉的.原因。1.为什么弹珠、石头、油泥会沉下去?纸片、泡沫却是浮在水面上的?2.碗怎样放会浮在水面上?怎样放会沉下去?3.油泥可以捏成什么样子就不会沉下去呢?四、请幼儿将油泥捏成某种造型,使其可以浮出水面。教师请成功的幼儿和大家分享他(她)的方法,再请幼儿将这个方法记录在学习单上。五、请幼儿阅读幼儿用书上的内容,看看书上的方法是什么。六、请幼儿都将油泥捏成油泥船的样子,然后试着在其中放弹珠、石头等物品,看看各自的油泥船能承载多少物品。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篇2活动目标:1.感知比较3种常见的纸,发现它们的不同。2.乐于用语言和符号表述自己的发现和感受。3.通过实验活动,初步发现3种纸具有不同的吸水性。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纸的多样性及特征。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活动重点:了解常见纸制品的特征,感受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活动难点:让幼儿发现纸的硬软及厚薄不同。活动过程:1.感知3种纸的.不同(1)教师出示3种纸,并问孩子:"这是什么纸(了解名称)?"(2)提出问题:"每人都有3种纸,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揉一揉,它们有什么不同?"(3)幼儿自己取3种纸进行感知比较,发现纸的软硬、厚薄、颜色、光滑度等的不同。(4)鼓励幼儿相互交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5)在幼儿表达基础上,利用表格形成集体记录。2.操作实验(1)教师介绍纸宝宝开花的实验方法及操作的注意事项。(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3)相互交流并记录。提问:"你们看到这3种花宝宝哪种花宝宝开得最快,为什么?小结:皱纹纸的花宝宝开得最快,它吸水多。把这一结果记录在集体记录表中。利用记录表,梳理3种纸的不同。3.提出问题,引出新活动"今天是用这3种纸来做的花宝宝,然后比较哪朵花宝宝开得快。请小朋友回去再找出三种不同的纸叠成花宝宝,放在水里会怎样?"教师小结:纸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用处,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离不开纸,所以我们要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篇3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各种夹子的用途和功能。2、尝试用肢体动作大胆表达表现,体验创作的乐趣。二、教学准备:夹子展览(衣夹、被夹、发夹、文件夹、医用夹、食品家、新的老鼠夹等)、分类纸、ppt、球、书、糖果、纸、盒子、夹子葵花等。三、教学过程:(一)、认识各种夹子1、幼儿参观夹子展览会,区分认识的与不认识的夹子并简单介绍夹子的用途。2、了解几种特殊夹子的功用:(1)、医用夹:这是谁需要的夹子?(2)、领夹:录像里的爸爸告诉我们什么?领夹有什么用?(3)、鼻夹:看了图片后,你知道这是什么夹子吗?(4)、鼠夹:它的用处和猫的本领是一样的,它有什么用呢?3、教师: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夹子,有的能打扮我们,让我们变得更漂亮;有的是帮助我们的小工具,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二)、用肢体语言创编夹子动作1、幼儿自由发挥,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夹子。(配以辅助材料让幼儿夹一夹)2、幼儿交流演示各种创编动作。(配合儿歌)附儿歌:夹夹夹,夹夹夹,我的小手是夹子。夹起一张纸。3、教师:我们身体的许多部位可以变成夹子。(三)、延伸活动:利用夹子进行艺术创作出示夹子葵花,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进行艺术创作。教案设计说明在进行“小工具”主题活动时,幼儿收集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工具,其中有少部分幼儿带来了一些晾衣夹,引起大家对它是否属于工具的争论。随后幼儿开始收集不同种类的夹子,渐渐幼儿对夹子的不同功用产生了关注的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这节活动,以帮助幼儿梳理并提升已有的零星经验,同时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活动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了解夹子的功用,我以幼儿的认知经验为出发点,根据幼儿对夹子的了解情况,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帮助幼儿提升经验;第二部分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动静交替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