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4年金刚经内容简介工作情况金刚经内容简介2022-03-2922:00:01小编:admin金刚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也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va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梵文释义: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简称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本是最早也流传最广的译本。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经的释论有:憨山大师的金刚决疑;天亲菩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等。1.全经纲领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2、观照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3.实践宗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轮):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一般人心中存在这三种人为的分别,施一钱物,即作一钱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冥冥中所积累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4.中道方法性空与幻有的辩证统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金刚经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该经文字艰涩、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作注讲解,流传最为普及的就是禅宗惠能的六祖坛经功德利益一:金刚经中佛于其城中,次第乞已,佛教导我们对一切众生要平等慈悲,不管贫富贵贱都同样看待,令他们离苦得乐。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一切人爱护和恭敬的功德利益。二:金刚经中佛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而不执着已经度脱无量众生得证圣果之功。佛教导我们有广大胸怀,以及不居高功。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积蓄无量阴德的功德利益。三:金刚经中佛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佛教导我们做一切好事之后,不要执着它的果报,其福报会扩大无数倍。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扩大功德的功德利益。四:金刚经中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教导我们世界上一切都不常住,转眼成空。不要念念计较,要康惠大众。并且要借假修真,得证法身。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常住永乐的功德利益。五:金刚经中佛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教导我们利益一切众生的善法,我们加以学习,但心尚且不应该贪着我修学了善法,何况去做不如法之事。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正信的功德利益。六:金刚经中佛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教导我们一切法门都没有定法,只要能利益众生就行,所以要灵活运用。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灵活聪明的功德利益。七:金刚经中佛说,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其福德甚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当然,无量财宝送与贫苦而救苦救难,福德甚多,这是因。于此经中能够受持、体解一切法空、更能够为他人说广度众生,当然以是圣贤境界,这是果。佛教导我们,为他人宣言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