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教学内容:口算乘法、除法、笔算乘法、除法。(课本的第2、3、4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问题,并通过反思进行自己正。2、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达到计算熟练,实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宣布本节课复习内容。二、基本练习1、口算练习。60×20=24×10=23×20=40×90=60÷3=150÷5=800÷4=9000÷3=要求:(1)直接说出答案。(回答语句要说完整)(2)说一说口算的方法。2、估算练习。79×3014×3935×1961×8079÷412÷383÷9430÷7要求:(l)直接说出答案,学生回答语句要完整。(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3)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比如除法中121÷3。可以把121看作120,120÷3=40,所以,121÷3坦40383÷9可以把83看作81,81+9=9所以83÷9估算时,不一定都把被除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整十数。)3、笔算练习。22×1411×2545×3486×1391÷78÷6609÷3562÷4要求:(l)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2)汇报结果,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结合题目,归纳出注意点:乘法计算中:(1)要注意进位问题;(2)要注意积的.书写位置。除法计算中:(1)商的书写位置;(2)除数与商的积的书写位置(数位对齐);(3)被除中间有O的除法计算;(4)商的中间,末尾有的除法。三、知识梳理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说一说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你都学到了什么?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进行交流后、回答、教师板书:因数末尾有O的口算、口算乘法、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笔算乘法、进位笔算、被除数末尾有O的除法口算、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及验算。计算:856÷72309÷32832÷4四、课堂活动1、计算2346÷5并验算要求:先观察题目,判断商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独立计算。汇报结果,并说一说除法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在验算中,要注意什么?2、课本的第2、3、4题。五、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页。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三位数连除应用题的结构,能够正确列式解题。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出解题规律。教学重难点:理解这类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进行解题。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挂图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口算40÷560÷580÷5100÷545÷348÷446÷2420÷72、笔算654÷3498÷8555÷6768÷9368÷4490÷8二、新授1、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三位数的连除应用题,板书课题。三位数的连除应用题。2、出示例题有两个书架一共放了224本书,每个书架有4层,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方法1、224÷2=112(本)112÷4=28(本)方法2、4×2=8(层)224÷8=28(本)①教师指着方法1指名回答:你是如何想的,说出你的思考过程,224÷2=112(本)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112÷4=28(本)又是什么意思?②教师指着方法1指名回答:你是如何想的,说出你的思考过程,4×2=8(层)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224÷8=28(本)又是什么意思?③指名回答刚才这题的思考过程。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的第1题全班校对。2、想想做做的第2、3题四、全课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的第4——7题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3设计说明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已有的经验和要学习的知识紧密结合。因此,本设计在学习新知之前鼓励学生说一说: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一是投石问路,可以较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二是能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资源;三是创设一个关于年、月、日的知识情境,在不经意间为引发学生的疑惑作铺垫。2.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激发兴趣。本设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从新课的引入到课后的练习,都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小课堂、大社会”,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注重观察,引导发现,培养能力。本设计通过年历卡及相关统计表,让学生在观察和发现中掌握年、月、日及大月、小月等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使学生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