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气象局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完成情况报告气象局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完成情况报告市安委办:2020年以来,白银市气象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示,牢固树立防灾减灾新理念,全面落实中国气象局、省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开展汛期气象服务工作,进一步抓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工作,持续完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及时启动春耕春播、秋收秋种、森林草原防火等专项气象服务,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下面就2020年度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工作完成情况报告如下:一、聚焦主责主业,全面做好2020年度防灾减灾工作(一)全力做好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及时提供决策气象服务。白银市气象局紧紧围绕白银防汛安全大局,严密监视天气形势变化,强化与兰州中心气象台的天气会商,科学研判灾害性天气过程对我市的影响。准确预报了6月25日、7月24~25日、8月3日、8月10日等暴雨过程,提出科学的防御措施,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及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成员单位报送《气象信息专报》。准确发布预报预警信息。白银市气象局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微信、微博、阿里钉钉等多种通信手段,扩大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发布覆盖面,并以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为抓手,畅通各类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和平台,将天气预警、气象实况实时对外发布,实现第一时间向政府、相关部门、重点单位相关责任人和社会公众提供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夯实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基础。通过对全市12379短信服务对象进行整理更新,扎实开展汛前、汛中、汛后业务检查,确保了预警信息发布通畅。开展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业务安全运行综合整治月活动,对相关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进行整理,完善预警信息发布业务值班制度、岗位职责、监控反馈制度、留痕管理、应急处置等内容,确保服务流程规范有序,预警发布系统和业务安全稳定运行。(二)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发挥国家级、省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作用,建立健全与灾害特征相适应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每年汛前以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名义发文,更新相关单位气象预警接收人信息,录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渠道,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将预警信息发送到户到人,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扩大社会公众覆盖面,组建了近千人的村级气象信息员队伍,农村防灾减灾“大喇叭”覆盖防灾减灾重点区域,有效解决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努力做到“重点人群、薄弱地区预警不留盲区。(三)加强多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建设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科学、精准、安全作业能力。目前全市共有29个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其中固定作业点21个,移动作业点8个),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增雨消雹作用,常态化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雪)作业,强化安全管理,提高抗旱防雹的气象保障水平。(四)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保障能力2020年3月市、县政府审批通过2020年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计划,4月-5月中旬完成全市39门防雹高炮、14部火箭年检工作,全部年检合格。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增雨雪作业36点次,发射火箭弹128枚,燃烧碘化银焰条524支;防雹作业123点次,发射高炮防雹弹1215发。完成永登县祁连山人工增雨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完成26个计划项目主体工程。(五)深入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为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切实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根据省局减灾处、市应急局有关要求,市气象局充分运用“互联网+科普”手段开展了3.23世界气象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利用新媒体广泛传播为气象科普的传播赋予新的活力,受到大众一致好评;制作防灾减灾科普动画,充分发挥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的作用,扩大宣传活动范围提高宣传教育实际效果。二、履行部门职责,狠抓行业和部门内部安全生产工作年初印发了安全生产工作要点,单位主要负责人与各科室、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层层靠实安全生产责任。做到了年初有计划部署,责任有明确分工,有安全隐患自查,有监督检查,有宣传教育,有安全培训和演练。(一)参加“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白银行”活动白银市气象局成立“安全生产月”活动领导小组,由分管安全工作的副局长担任组长,各单位负责同志任小组成员,制定相应的职责制度,明确责任,层层分解,逐级管理。结合气象部门实际,制定《白银市气象部门“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白银行”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节点,细化任务分工,逐步逐项落实。(二)抓好行业安全监管,开展防雷安全检查制定印发《白银市气象局关于对全市化学品仓库等易燃易爆建设工程和场所防雷设施安全开展专项检查的通知》,对全市危化场所进行防雷安全情况进行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防雷安全监管。运用全国防雷减灾综合管理平台,更新全市危化场所重点名录库,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