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兄弟与三颗佛祖舍利的故事.docx
上传人:小多****多小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苏轼兄弟与三颗佛祖舍利的故事.docx

苏轼兄弟与三颗佛祖舍利的故事.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苏轼兄弟与三颗佛祖舍利的故事苏轼兄弟与三颗佛祖舍利的故事2022-02-1022:00:02小编:admin一北宋元丰三年,刚从“乌台诗案”中捡回一条性命的苏轼,拖着疲惫的身心来到贬谪之地黄州,担任武装部副部长。而他的弟弟苏辙因为上书救兄,也受到牵连贬谪高安,担任盐酒税务局局长。不久,苏轼突然收到弟弟的来信,向他报告了一个好消息:“哥,佛祖保佑咱们啦,俺得到了三颗佛祖舍利——真的是佛祖舍利啊!”正在郁闷头上的苏轼看完了信,忍不住笑了几声,自言自语道:“傻弟弟,你又让人家给骗了吧。”随即,把这封家书移到油灯上点火烧掉。自从乌台诗案之后,苏轼不轻易给人写信,也不轻易留下别人寄来的书信。他被吓怕了啊。苏氏兄弟的父亲苏洵、母亲程氏,一生虔诚礼佛,受其影响,兄弟二人从小就跟佛教界打交道,二人的一生,也深深打上佛教的烙印。但是,细究起来,苏轼和苏辙对佛教的理解和吸收颇有不同,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件令人颇为疑惑的事情说起。元祐六年,苏轼好友辩才法师逝世。辩才法师是苏轼生平交游中关系最为密切的高僧之一,二人往来唱和颇多。次年十月,辩才法师的骨塔落成,法师的弟子到扬州请知州苏轼撰写骨塔碑文,并向苏轼追述了法师的生平。没想到的是,苏轼听完和尚们追述法师生平之后,委婉拒绝了撰写碑文的请求,把这项任务推荐给自己的弟弟苏辙。写一篇碑文举手之劳的事,苏轼自己为什么不写,难道他没有给和尚写过碑文吗?当然不是,数年前他刚到杭州担任知州,就应邀为已逝世的好友大觉法师(怀琏和尚)撰写过宝阁碑文,这就是苏轼的楷书名作明州阿育王山广利寺宸奎阁碑铭(宸奎阁碑)。大觉禅师和辩才法师都是苏轼生平挚友,苏轼这一次为何没有答应撰写碑文,而把这个工作推荐给根本就不认识辩才法师的苏辙?当我读到苏辙撰写的龙井辩才法师塔碑时,我对此事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反复阅读苏辙撰写的这篇碑文。由于过去练习苏体楷书时曾多次临摹苏轼撰写的宸奎阁碑,对其内容十分熟悉,便自然而然地拿这两篇碑文进行了比较,终于若有所悟。为了证实我的猜测,我又把苏辙撰写的其他高僧的碑文一一找来仔细阅读,果然没有猜错:苏轼之所以不想撰写辩才法师的碑文,很可能是因为他不屑于帮助高僧们神话自己。我们看苏辙撰写的这篇碑文,通篇叙述一位法师的生平神迹,比如出生时:客有过其乡者,指其居以语人曰:“是有佳气郁郁上腾,当生奇男子。”师生而左肩肉起,如袈裟条,八十一日乃灭……及师之终,实八十有一。又比如:(辩才法师)尝焚指以供佛,右三左二,仅能以执,其徒有欲效之者,辄禁之曰:“如我乃可。”文中此类神迹颇多,这些事情,用脑子一想都知道是虚诞的,比如焚指供佛之事,不过是魔术师的雕虫小技。我们再来看看苏轼撰写的宸奎阁碑,通篇没有一处描写大师神迹,全是叙述大觉禅师的弘法经历,介绍士大夫对他的敬仰和皇帝对他的嘉奖,评论禅师的学术成就和在佛教史上的地位,顺便批判了佛教界“留於名相,囿於因果”等现象。苏轼撰写这篇碑文是十分认真的,为了搜集史料,他还写信给大觉禅师的弟子,索要仁宗皇帝亲手写给禅师的十七首颂诗,以确认这不是大和尚吹牛逼,而是真有其事。所以,这是一篇非常真实可信的人物评传,不同于苏辙所写的那些胡说八道的神话故事。大觉禅师身为宗教领袖级别的高僧,又高寿达83岁,在那个时代免不了有大量的神话故事流传。但是苏轼在这篇碑文中一个神话故事都没有写入,宸奎阁碑不仅仅是书法名帖,还可以作为苏轼佛教观的一份重要文献。苏辙写辩才法师塔碑,把人写成神,这可不是他偶尔为之,他可是“惯犯”。比如天竺海月法师塔碑写某地久旱之后山神告诉法师明日将有雨,明日果然如期而雨。这种故事,很明显就是大雨过后炮制的马后炮嘛。又比如闲禅师碑写禅师死后须发剃而复生,火化后金沙舍利被风刮散四十里,散落于草木沙砾之间,老百姓几天都捡不完。苏辙难道就没想到这些金色舍利都是徒弟们趁着夜晚拿着金沙到山间田野里到处乱撒吗?苏辙写的塔碑此类荒诞不经的神迹比比皆是。相比苏轼,苏辙是比较迷信的,所以他对这些“神迹”可能深信不疑。也或许是,他虽然知道这是虚诞的,但是他不像苏轼那样恪守原则。你们说什么我就写什么呗,反正自古以来高僧的碑文不都这么胡吹的吗。但苏轼不同。苏轼是一个充满怀疑精神的思想家,虽然他受时代限制,对佛教很多所谓的“灵异”、“感应”事件没法作出科学解释,但是他并不任由你糊弄欺骗,他是有自己独立思考的。他可能会在诗歌杂记小说等可以编造想象的文体里记录类似的传说,但是在人物传记里他不太会写入这类荒诞不经的情节的。苏轼虽然一生都跟高僧交游,但是他对佛教界的一些荒诞做法是很有意见的。他否认有那种“超然玄悟”的高人:“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答毕仲举二首)。他讨厌佛教界那种故作高深欺世盗名之徒:“近世学者以玄相高,习其径庭,了其度数,问答纷然,应诺无穷,……故使鄙夫得挟其空空以欺世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