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C650卧式车床的PLC控制系统设计.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精品】C650卧式车床的PLC控制系统设计.pdf

【精品】C650卧式车床的PLC控制系统设计.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C650卧式车床的PLC控制系统设计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辽宁工业大学PLC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论文)题目:C650卧式车床的PLC控制系统设计院(系):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班级:自动化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2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签字)起止时间:2013.12.9~2013.12.18课程设计(论文)任务及评语院(系):电气工程学院教研室:自动化学号学生姓名专业班级课程设计(论文)题C650卧式车床的PLC控制系统设计目课题完成的功能、设计任务及要求、技术参数实现功能C650卧式车床有两种主要运动:一种是安装在床身主轴箱中的主轴作旋转运动,另一种是刀架的快速直线移动;在加工过程中,还需要提供切削液。从车床的加工工艺出发,对电气控制有以下要求:1)主轴电动机M1完成主轴旋转运动,采用直接起动方式,可正、反两个方向旋转。2)电动机M2拖动冷却泵,为加工时提供切削液,采用直接起动、单向运行。3)快速移动电动机M3拖动刀架快速移动,根据需要可随时进行手动控制起停,采课用单向点动的工作方式。程4)根据系统设计,编写上位机组态软件,监控系统运行状态。设计设计任务及要求(1、根据系统控制要求,确定总体控制方案(包括设计系统组成框图,分析各部分的论作用)文)2、确定输入输出信号和类型,选择PLC型号和扩展模块。任3、设计3台电机的主电路;建立I/O分配表,完成PLC与输入/输出信号的外部接务线;4、按系统的控制要求,用梯形图设计程序;5、上机调试、完善程序;6、按学校规定格式,撰写、打印设计说明书一份;设计说明书应在4000字以上。技术参数1)主轴电动机:P=4.0kw,n=1440转/分,U=380V,I=8.4A;2)冷却泵电动机:P=3.0kw,n=1430转/分,U=380V,I=6.5A;3)刀架移动电动机:P=1.5kw,n=1410转/分,U=380V,I=3.49A;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3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1、布置任务,查阅资料,确定系统的组成(2天)2、设计电机主电路,建立I/O分配,完成外部接线设计(2天)进3、按系统的控制要求,完成梯形图设计(2天)度4、上机调试、修改程序(1天)计划5、撰写、打印设计说明书(2天)6、答辩(1天)绩指导教师评平时:论文质量:答辩:语及总成绩:指导教师签字:成年月日注:成绩:平时20%论文质量60%答辩20%以百分制计算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4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摘要传统的C650卧式车床采用继电器实现电气控制,接线多且复杂,体积大,功耗大,一旦系统构成,想改变或增加功能很困难,其工作性能已不能达到现代生产的要求。本设计以西门子S7-200系列PLC取代常规的继电器,根据C650普通卧式车床原控制要求,利用PLC控制系统,实现了车床启动、正转反转、反接制动、刀架快速移动、冷却泵工作等一些列功能,确定了PLC的I/O地址分配,PLC控制系统的I/O外部接线图,设计了梯形图并进行现场模拟调试,绘制组态监控画面对车床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C650卧式车床改由PLC控制后,其控制系统大大的简单化,并且维修方便,易于检查,节省大量的继电器元件,车床的各项性能有了很大的改善,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高。系统运行情况良好,车削精度更高该项技术可推广应用于自动化其他领域的控制系统中。关键词:PLC;卧式车床;继电器;组态监控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V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目录第1章绪论..........................................................1第2章系统设计方案..................................................22.1系统功能.....................................................22.2系统组成总体结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