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2、罪名条文:《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之一: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特别(tèbié)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特别(tèbié)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欠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欠款的规定处罚。5、存在问题1)刑法定罪门槛降低后,有利于更好地打击外部人员侵犯银行贷款、票据等财产权益的犯罪行为,在当前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形势下,是银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件有力(yǒulì)武器。2)但在实践中,一方面,部分担保人以该罪名举报主债务人,待刑事判决做出后又向法院主张“主合同系诈骗犯罪应认定无效,担保合同也无效”,达到变相逃废债的目的。另一方面,有些银行担忧如举报债务人涉嫌构成犯罪,不但可能导致担保落空,而且可能面临案件问责,所以很少运用刑事手段清收不良贷款。6、实务分析:1)如果企业提供虚假财务报表,构成骗取贷款罪的,主、从合同是否必然(bìrán)无效?——最高人民法院主流观点“刑法上的评价不能代替民法评价。犯罪行为与合同行为重合的,合同是否有效应依据《合同法》第52条的规定进行判断。”2)刑民交叉案件中,如何合理选择银行债权的保全途径?——目前实务中判断的主要标准之一:主债务人是否存在有能力还款而拒不清偿的情形;担保人是否具有代偿能力等。(二)违法发放贷款罪1、典型案例:某银行信贷客户经理未尽调查岗职责,明知借款人不符合贷款申请条件,仍指导配合借款人修改(xiūgǎi)贷款申请材料,并以此形成尽职调查报告上报审批。信贷部门负责人明知借款人有作假行为,仍审核同意上报审批。最终导致数百万元贷款未能收回,造成银行重大损失。5、存在问题:1)司法实践中,对于银行工作人员审查银行承兑汇票基础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应当按照“形式(xíngshì)审查”还是“实质审查”标准?2)基础交易背景不真实的银行承兑合同是否必然无效?对应的担保是否也无效?6、实务分析:1)银行工作人员对于银行承兑汇票基础交易背景真实(zhēnshí)性的审查,应当正确理解和适用“形式审查”标准。——“形式审查”不等于随便审查,更不等于不审查。2)基于票据行为的“无因性”,不能因为基础交易背景不真实(zhēnshí)而否定银行承兑合同的有效性,也不能因此否定担保的有效性。——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是指票据行为不因票据的基础关系无效或有瑕疵而受影响。(四)诈骗罪1、典型案例:某银行支行副行长内外勾结,冒充客户签字预先填写汇款凭证,再以打印存款明细为由诱骗客户两次输入密码,转账盗取客户存款案。——近年来全国(quánɡuó)发生多起“储户存款失踪事件”,其中银行参与作案人员应当定“挪用公款罪”还是“挪用资金罪”;或是“贪污罪”还是“职务侵占罪”存在较大争议。2、罪名条文《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shínián)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shínián)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3、应对措施:——以凭证签字、屏幕自助显示、语音自助提示等方式告知客户办理业务的性质、金额并得到客户确认。4、案防思考:——一线操作柜员(ɡuìyuán)如何正确应对上级领导指令“变通操作”?——把握“实质风险可控”原则,不触碰红线、不逾越底线;同时基层员工还应当具备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五)非法吸收(xīshōu)公众存款罪1、典型案例:某银行离职员工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在银行营业场所,假借销售高收益理财产品为名,非法获取客户资金案。2、罪名条文《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yánzhòng)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3、应对措施:——看好自己的门,落实网点负责人对营业场所(chǎnɡsuǒ)和营业秩序管理职责。4、案防思考:——如何将内控案防制度执行的主体责任真正落实到位?——离职员工的行为管理同样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六)客户信访投诉与媒体危机处理1、需要重点关注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