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循环农业的兴起与反思论文.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现代循环农业的兴起与反思论文.docx

现代循环农业的兴起与反思论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现代循环农业的兴起与反思论文中国有几千年悠久的农业文明,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农耕制度和农学思想,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传统农业生产中的生态观和循环观。循环观认为宇宙万物循着环周进行周而复始永不停息的运动,任何事物的产生、成长和消亡都是循环运动的表现,各个具体事物及其运动只是循环运动中的一个纽结,循环是一种自然社会运作的普遍机制和规律[1]。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长盛不衰、源远流长,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这种生态循环观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农业生产经营思想上,更体现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传统农业生态循环观的建构得益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这一理论基础和农业生产过程这一实践基础。传统农业生态思想的精髓就是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三才论”架构下的天、地、人、物的协调统一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共生及一体性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平衡、协调与中和,主张以天、地、人、物相合相融的整体思维方式建构自然社会系统。这是中国传统思想及传统哲学的主线,也是传统农业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同时,中国传统农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总结出与传统哲学思维相匹配的农耕制度和农学思想,如农业生产要遵循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要遵照自然规律,协调农作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成为传统农业生态循环观的实践基础。因此,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和农业生产实践共同建构了农业生产的生态循环观念,并不断应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去。传统农业中的生态循环主要包括2个层面,一是价值理念层面上的循环观,二是农业生产中的循环实践。传统农业中的循环观和循环实践相辅相成、互相强化,循环实践来源于传统农业的循环观,循环观指导农业生产的循环实践;同时,农业生产在具体的实践中又不断丰富、完善传统农业的生态循环观。1.传统农业生产的循环观传统农业是我国传统经济的主体,是农民维持基本生活的保障和基本的收入来源。一方面,基于农业的重要性,农民大都祖祖辈辈固守在土地上,循环往复地从事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基于农耕实践对土地和农作物等自然资源的依赖,农业生产必须依赖时间节律、气候以及自然生态演替规律,进行周而复始的循环耕作。这是传统农业生态循环观产生所面临的客观现实。首先,传统农业的生态循环观体现在农民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农业生产活动中。传统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和“谷”,农民从生到死、从早到晚都要长期固守着一块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美国农学家金在1909年考察了中国、日本和韩国的农业农民后,认为“中国人像是整个生态平衡里的一环。这个循环就是人和‘土’的循环。人从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泻物还之于土,一生结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靠着这个自然循环,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人成为这个循环的一部分。他们的农业不是和土地对立的农业,而是和谐的农业”[2]。农业活动的循环体现在一年四季的交替中,它忠实地反映和遵循四季的自然变化。与工业以无生命的材料为劳动对象不同,农业的对象是有机的生命体,是在复杂的环境下处在不断循环中的生命体,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是世代循环的。其次,传统农业要围绕时节、气候等自然环境而周而复始。传统农业生产的过程就是种子-植株-种子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具体包括了农作物的播种、萌芽、生根、长叶、开花、结实等环节。农民要按照二十四节气的变换来安排生活,指导农业生产。因此,农业生产过程并不是随意进行的,而要关注自然物候、四季更替、气候变化和日月星辰的位置移动,农业生产要跟农时、季节对应起来。也就是说,农业生产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循环节律,同时又要和宇宙大系统的循环节律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丰收。我国自古以来就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以“物候”“时候”为基础,以“农时”为核心的精耕细作农业传统。夏代历书《夏小正》按月份把天象、物候、农事活动联系在一起,年年如此,循环往复。在这里面,中国祖先就已经认识到要把天地宇宙的大循环与农业生产、农事活动的小循环联系起来,并认为人类生产活动的时节安排与宇宙自然的节律周期具有同比性和同步性,这奠定了传统农业生产循环观的思想框架。另外,《诗经豳风七月》《吕氏春秋十二纪纪首》《礼记月令》等都曾列出每个月气候、物候和农事等,即以物候定时节,以时节安排农业活动。因此也产生了四季、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等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节气知识[1]。农家“月令派”也坚持以“农时”为核心,以岁时季节来安排农事活动。人们处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其自然地理、四季节律、气候物候循环变化都关系到农业生产实践,农业生产、农民生活都围绕着四时节律来循环往复。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一书中也提到了“农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时间季节循环对于人们现实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时间的辨认不是处于哲学的考虑抑或好奇的结果,计时不仅是生产实践的需要,也是一种文化上的需要”[3]。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