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的导游解说词.docx
上传人:沛芹****ng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五台山的导游解说词.docx

五台山的导游解说词.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五台山的导游解说词五台山的导游解说词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各种解说词频频出现,在写作上,解说词有一定的书写规范。为了让您在写解说词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台山的导游解说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五台山的导游解说词篇1五台山佛母洞,也名千佛寺,在台怀镇南12.5千米的南台东南麓。《清凉山志》卷二说,嘉靖末年,道方和尚夜游至此时,看见神灯点点,随入洞内,见玉佛万尊,森列其中;同时又听到汹涌澎湃的.波涛之声,遂心生怖畏,不得不出去。于是,他就念诵“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并发愿造像建寺。刹那间,忽见神灯一盏,他循光而出。后于此造像建寺,名曰“千佛寺”。该寺原有下殿3间,内供观音塑像、木雕韦驮像各一尊文殊铜像10尊。另有文珠殿、伽蓝殿、地藏殿、天王殿和禅房等建筑。寺内石壁上有一天然山洞,宽5米,高4米,深17米,分为内外两洞,内小外大,外有石雕毗卢遮那佛和四方佛。两洞间有一小孔,仅仅能容一人通过,需要姿势正确;否则难以入内。内洞为葫芦形状,洞壁的钟乳石形状极似妇女的肋骨和五脏六腑。所以,朝山拜佛者进入此洞名为“投入佛胎”,出洞为“佛母重生”。因此佛教徒说,进入此洞,可以消除烦恼罪孽,获得重生。于是中外游人特别是僧尼喇嘛,凡是来五台山者,者争先恐后到此一游,争取由摩耶夫人佛母重生一次。五台山的导游解说词篇2五台山佛塔。位于塔院寺内。砖石结构,明代建筑,喇嘛式塔。佛教界称其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略称“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因其通体皆白,五台山民间俗称“五台山大白塔”略称“大白塔”。明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遣使迎西域高僧葛哩麻入京,敕封为大宝法王大善自在佛。后往五台山大显通寺。永乐五年(1407),奉旨对寺内原塔进行了重建。民间传说,原塔为元代建,喇嘛式,石质,较小。这次重建,改为砖石结构,规模宏大。据寺碑记载,当时共动用各类“官员、匠役、人共达二万余人”。使用了“砖百万,基石千块,灰数千石”。明嘉靖十七年(1538)对大白塔进行了维修。据寺碑记载,除“添新砖三万,用灰三千石”外,还使用“晋矾千斤”,用“小黄米三十石煮汁和灰”。明万历七至十年(1579—1582),神宗皇帝母亲,慈圣宣文明肃皇太李娘娘,为国祈福,自己掏腰包,又遣使对大白塔进行了大型修建。《清凉山志》描述新修之塔“基至黄泉,高二十一丈,围二十五丈,状如藻瓶,上十三层。宝瓶高一丈六尺,镀金为饰。覆盘围七丈一尺,币以垂带,悬以金铃。”新修后的塔,称为“大慈延寿宝塔”,略称为“大宝塔”。以后虽然多次维修,均属小型动工,大白塔仍保持明建风貌。大白塔地上部分一开始是用砖石建成的方形台基。高1.7米,围125米,四面廊墙,嵌功德碑,四角建亭。正中为台座,八角形,围有廊。有台阶可登临台座上端。台座上部正中,为亚字形须弥座,八角形,石质。须弥座与塔肚之间,有一圈仰莲。塔肚四方各嵌四面铜镜。塔肚与十三天之间,又是一屋须弥座形式的结构,各角挂一个风铃,分三屋,总数为一百零八。十三天上置铜覆盘,覆盘上是铜质塔刹。塔刹形状,呈缩小了的白塔样。塔的外部,用白灰覆抹。看上去洁白无霞。1981年实测,大白塔地上部分高56.4米,按《清凉山志》记数推算,底下基础近10米,大白塔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被誉为“清凉第一圣境”。在全国喇嘛式砖塔中,被公认为明时期的`代表作。今天,大白塔已经成了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象征。明晋阳王道行诗赞大白塔:“浮图屹立奠坤仪,从此群山势尽卑。百丈高僧无我相,万年夫子竞檀施。轮光遍照星河影,金色浑成世界奇。借问曼殊何处是,欲从言下决狐疑。”五台山的导游解说词篇3在憨山大师打坐石一米处,有一块方圆一米的石头,平整光洁而且非常规格,可容一人端坐,人称“侍者石”,意思是憨山大师的侍者打坐的地方。距离打坐石与侍者石200米处的沟底小溪边有一块石头酷似床铺,经丈量,长3米,宽0.6米,并配有两块小石,又似天然枕头,名曰:“大师卧石”,小溪清澈亮丽,波光粼粼,人称“大师洗衣澡池”。憨山大师打坐完了,困乏了,就随同他的侍者走到这里洗浴休息,这地方的神奇且不必说,单就这清幽宁静的去处,便可深切体悟僧家戒定慧之根本。在这里打坐念诵,立方可以进入一种不可思议的禅定状态,即使是凡夫俗子,也能够驱尘涤垢,解除烦恼,来这里观光朝礼,才真是不虚此行。佛手石位于憨山寺遗址的大殿后,这里林木密布,花繁草茂,一个缓坡上,突现一块奇石,酷似人的手掌,拇指微屈,手掌平伸,似僧家在为远方的来客指点迷津,人称“佛手石”。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能辨别清楚物体的白天,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都可以看到这佛手的惟妙惟肖。相传,很早以前妙德庵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尼众道场,这里经常有来自各地的尼僧参禅礼佛。那一年,来自各地僧尼一起祈求憨山大师打坐修行成就的地方,就见他们每早三时至晚十时不停地礼拜。当她们朝拜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