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传染病预防.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PTX 页数:47 大小:201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社区传染病预防.pptx

社区传染病预防.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社区传染病预防第一节传染病得概述一、传染病得概念及流行特征定义:由病原体引起,能在人-人、人-动物、动物-动物之间相互传播得疾病。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法定传染病种类(37种):甲(2)、乙(25)、丙(10);其中,SARS、禽流感、肺炭疽按甲类报告,手足口非法定传染病,但按丙类报告。(一)分类1、按病原体分类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2、传播方式(1)接触传播直接接触:皮肤、性;间接接触:血液、体液;围生期:母婴。(2)水、食物传播:(3)空气传播(4)生物媒介传播:鼠、犬、蚊子等。3、根据传染病结局分类:隐性感染为主:脊灰、乙脑、流脑等;显性感染为主:麻疹、水痘等;死亡为主:狂犬病、AIDS等。(二)流行特征传染病流行过程得基本条件:传染原、传播途径、易感人群。1、传染原定义: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得人(病人、携带者)或动物。(1)病人:就是重要传染原,作为传染原得意义取决于排出病原体得数量、毒性大小、活动范围。(2)携带者:无症状,但排出病原体。潜伏期携带:麻疹、水痘、甲肝、伤寒、菌痢等;恢复期携带:乙肝、伤寒、痢疾、流脑;暂时携带(小于3m)、慢性携带(大于3m)健康(无症状)携带:实验室检查确定。携带者作为传染原得意义:取决于携带类型、排出病原体得数量、持续时间及携带者得职业、习惯、环境、活动范围等。(3)动物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在动物间传播,在一定条件下传给人,如鼠疫。人畜共患疾病:在人和动物间传播,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狂犬病、血吸虫。常见传染病:乙脑、狂犬病、布病、禽流感等。意义:取决于接触得机会、受染动物得数量、适宜得传播条件、传播媒介得存在、人们得知识水平、生活习惯等有关。传染病得病程:潜伏期:长短受病原体(数量、毒力、侵入途径)、机体免疫状态等影响。短者凶猛常呈现暴发流行。临床症状期:前驱期、典型、非典型。恢复期:部分传染病得病人终身成为传染源。传染期作为确定隔离期得重要依据。2、传播途径(1)空气:飞沫、飞沫核、尘埃。特点:易传播、发病率高、季节性,人口密度、卫生就是主要影响因素。(2)水传播:肠道传染病。饮用水污染疫水接触(3)食物传播:食者集体发病、潜伏期短、夏秋。(4)接触传播(5)虫媒传播(6)土壤传播:破伤风、炭疽、蛔虫等。(7)医源性传播:操作不规范、生物、血液制品污染。(8)围生期传播(垂直传播)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传染病易感得程度~人群易感性。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得因素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隐性感染。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得因素新生儿增加、易感人口得迁入(流动人口)、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免疫人口死亡。二、社区传染病监测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完成。第二节传染病得社区管理一、日常预防措施1、加强健康宣教,提高防病意识2、改善环境卫生,三管一灭3、计划免疫4、加强监测二、疫情报告及防控措施(一)疫情报告法定报告人报告时限11(二)疫情控制措施1、控制传染源(1)病人: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凡确诊或疑似者均按规定分级管理。(2)携带者:做好登记,定期病原学检查,及时调换工作。(3)接触者:医学观察、留观、集体检疫,必要时进行免疫或药物预防。(4)动物得管理:预防接种、检疫、宰杀、隔离治疗。2、切断传播途径针对不同途径采取不同措施。3、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预防服药、防护措施、健康宣教。三、社区计划免疫四、社区化学预防(一)化学消毒定义:利用化学方法消灭或杀灭外界环境病原体。目得:切断传播途径,阻止传染病流行、预防交叉感染。常用消毒剂:漂白粉、过氧乙酸、甲醛、碘伏、来苏、新吉而灭等。(二)药物预防INH(TB)、金刚烷胺(甲型流感)、磺胺(流脑)。第三节社区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一、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得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根据Ag结构不同分甲乙丙三型和若干亚型,甲型就是人类流感得主要传染源。流感病毒不耐热、不耐酸、对紫外线及常用消毒剂敏感;耐干燥、耐低温。(一)流行病学特征1、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携带病毒者,传染期5-7d。2、传播途径:飞沫(30min)、污染得食具、玩具等。3、易感人群:普遍,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反复发病。4、冬春季多发,流行后期呼吸道并发症增多,并死率较高(二)临床表现取决于年龄、生理状态、抵抗力、病毒株,表现有隐性、显性、死亡。潜伏期1-3d,全身症状、呼吸道、消化道表现,无并发症者3-4d开始恢复。(三)预防措施加强监测(流行监测、病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