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聂海胜先进事迹聂海胜先进事迹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要用到事迹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事迹可以起到宣传典型人物、引导良好风气的作用。拟起事迹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聂海胜先进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聂海胜先进事迹1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聂海胜跪在病床前,抚着母亲的手,哭诉道:“妈,儿子不孝啊!”泪水中,有自责,有担忧,有无奈,更多的是对母亲、对家人的内疚。转眼归队时间到了,聂海胜守着母亲迟迟不愿动身,直到快耽误赶飞机的时间,在妻子的反复催促下,才一步三回头踏上行程。都食人间烟火,谁不儿女情长?航天员心里不是没有家,而是有两个家:一个“小家”,一个“大家”;不是没有爱,而是有两份爱:一份“小爱”,一份“大爱”。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小家”“小爱”;筑梦太空、献身航天,才是“大家”“大爱”。“望着海胜远去的背影,瞬间我深深读懂了一名航天员舍小家为大家的坚定与执着。”20xx年2月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航天员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聂捷琳如是说。丈夫不计个人得失为航天事业倾情付出,身为英雄的妻子,聂捷琳也时刻不忘“与夫俱进”,同丈夫比翼齐飞。聂捷琳到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工作前,只有中专学历。为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需要,她争分夺秒,利用业余时间补修大专和本科课程,最后考取了高级职称。在动物实验领域,聂捷琳攻克了一个个难题,所掌握的'心肌培养等技术,连专家教授都赞叹不已。这些成绩的取得,对常人来说都属不易,更何况与丈夫长期“两地分居”的聂捷琳。“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舒婷《致橡树》里的这句诗,也许是对聂捷琳不懈进取的最好诠释。这些年,作为航天员妻子,家事的累、工作的忙、“分居”的苦,都不算什么,最是挑战聂捷琳身心承受极限的,还是聂海胜每次执行飞行任务。聂海胜先进事迹2出生的聂海胜,至今“闻到大酱就反胃”,因为贫寒的童年中,那是他最主要的食物。聂海胜上面有5个姐姐。父母很疼爱这个来之不易的儿子,但母亲奶水不够,父亲没钱买奶粉,只能由姐姐们抱着他到处求食。婴儿时期,他吃嫂嫂婶婶的奶水;少年时期,窝窝头蘸大酱就是一日三餐。或许是亲眼目睹家里人有多不容易,家中独子的聂海胜并没有养成任性、自我的坏习惯,很小有了担当,有了“爷们样儿”。他喜欢看军旅片,喜欢听军歌,喜欢在放牛时追着飞机不停地奔跑。虽然家境贫穷,但同龄人中,聂海胜格外出挑,因为他坚毅且自律。16岁,聂海胜经历了父亲离世的.噩耗,看着母亲一人担起全家六口人的生活所需,他心疼不已,瞒着母亲辍学,偷偷干起了农活。母亲发现后,赶他回学校上学,聂海胜便发了狠劲儿:要读书,就读出个名堂,不然母亲的幸苦就白费了。聂海胜从没有上过补习班,但成绩出类拔萃,是当地唯一一个考入县城一中的学生,还领到了学校救济金。高中学业更难,他读书更勤奋了。为了补贴家用,聂海胜每年寒暑假还会去打工,他有一股“老牛耕地”的执着,什么苦力活都干,薪水只有十几块也无所谓。高中离家有30公里远,为了省钱,他每次都是走回家。而且,为了不把妈妈做的布鞋磨坏,他总是脱了鞋,光脚走回家。18岁,聂海胜报名空军部队在校招生,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他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花好几年时间死磕体能、理论、技巧和毅力,总算成为飞行大队第一个放单飞行的学员。聂海胜先进事迹3聂海胜成为航天员后,每天训练8小时,包括30分钟的低压训练,在低压舱内飞速升高5000米,浑身上下的血管乱跳;还有80秒的超重训练,在重力作用下,承受80斤的负荷,骨头被压得快散架,连呼吸都很困难;以及长达5天的头低位卧床训练,全程头朝下躺在床上,血液冲得大脑一片昏沉,一日三餐都只能靠吸食。哪一个训练,都不是普通人能轻易尝试的,而聂海胜坚持了6年。20xx年10月12日,他乘坐神舟六号前往太空。与此同时,无数个和我一样落选空军的孩子,考上普通大学,坚守平凡岗位,过着平庸人生。我们隔着屏幕眺望火箭升空,为自己曾经的`梦想热泪盈眶。我们在心里质问自己:这擦肩而过的错过,到底错在哪里?或许就是因为他有着极强的内驱力。聂海胜先进事迹4都知道成为航天员太难太难,但很多人并不知晓到底有多难。曾经看过一篇资料介绍,与聂海胜同批的14名航天员,他们仅需学习掌握的理论课程,就达58门。包括载人航天工程、计算机应用、高等数学、英语、电工电子等,哪本教材都是厚厚几百页的.大部头,像我等学渣,想想都望而生畏。基础课目之外,还有我们难以想象的严酷训练:失重、超重、缺氧、寂静与孤独等等,不是挑战生理极限,就是挑战心理极限。而一名合格航天员的训练过程,至少得经历3至5年。聂海胜和队友们很快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中。航天城训练基地与家属楼相距不过500米,但训练前期,聂海胜很难回家一趟,夫妻俩近在咫尺,却无异于两地分居。偶尔有次“探亲假”,聂海胜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