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全胸腔镜下手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手术的治疗体会。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0例,分别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行全胸腔镜下手术;对照组患者行开胸肺癌切除术。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时间等手术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摘除淋巴结数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后期住院时间短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临床特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下手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具有效果显著、安全性高等特征,且以单向术式优越性更加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标签:全胸腔镜;手术;肺癌;治疗;应用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胸腔镜手术在肺部疾病治疗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不论是肺叶切除术或食管切除术,均已获得了显著的成就。对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其主要分为传统术式及单向术式两种类型[1]。目前,临床以肺叶切除术+纵膈淋巴结清扫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标准术式。在此次调查中,笔者所在医院重点分析了全胸腔镜下手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根治中的应用情况,具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0例患者中,行全胸腔镜下传统式手术治疗患者28例,行全胸腔镜下单向式手术患者22例。传统术式组患者28例,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37~75岁,平均(60.2±2.5)岁;单向术式组患者22例,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36~76岁,平均(61.4±3.0)岁。传统术式组中,行左肺上叶切除患者5例、左肺下叶切除患者9例、右肺上叶切除患者11例、右肺下叶切除患者3例。单向术式组中,行左肺上叶切除患者6例、左肺下叶切除患者6例、右肺上叶切除患者7例、右肺下叶切除患者3例。对照组患者50例,男30例、女20例,患者年龄为40~75岁,平均(63.4±2.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的开胸肺癌切除术。观察组取全胸腔镜下手术,具体操作如下:患者术中取健侧90°卧位,以双腔气管插管,健侧单肺通气。术中麻醉方式为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作胸腔镜观察孔,孔位置为腋中线与腋前线之间第7肋间。孔径长度为1.5cm。作主操作孔,孔位置为腋下第4肋间,孔径长度为3~5cm。作副操作孔,孔位置为腋后线与肩胛下角线之间第9肋间,孔径长度为1.5cm。传统术式组患者的肺叶切除顺序为:(1)对于右肺上叶切除者,切除次序分别为肺静脉、肺动脉、水平裂、肺动脉后升支、不全肺裂与支气管;(2)对于右肺中叶切除患者,切除次序分别为肺静脉、斜裂水平裂交界处、肺动脉、不全肺裂与支气管;(3)对于右肺下叶切除患者,切除次序分别为肺静脉、斜裂、肺动脉、不全肺裂与支气管;(4)对于左肺上叶切除患者,切除次序分别为肺静脉、肺动脉、斜裂、肺动脉后升支、不全肺裂与支气管;(5)对于左肺下叶切除患者,其切除次序分别为肺静脉、斜裂、肺动脉、不全肺裂与支气管[2]。单向术式组患者主要手术操作如下:解剖肺门部位软组织,解剖时从最表浅的结构开始,离断逐渐暴露出的结构,依次推进,一直深入,后处理肺裂,处理时无需将肺叶上下来回的翻动。行上、中叶切除时,以从前向后单方向推进法;行下叶切除时,行从下向上单方向推进法。在处理肺门时,需遵循肺静脉、支气管、肺动脉至肺裂游离与离断顺序进行处理。在处理右肺上叶时,需先游离上肺静脉,由副操作孔内置入切割缝合器,并离断右肺上静脉。并游离上肺动脉的各个分支。完成后游离至上叶支气管,将其离断[3]。最后视患者的肺裂发育情况对其进行游离切割处理。处理肺门时,主要的游离工具为电凝钩,并辅以吸引器。以腔镜直线切割吻合器处理血管、支气管及叶间裂。肺叶切除后将其从主操作孔取出,并清扫纵隔淋巴结。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摘除淋巴结数及后期住院时间等。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摘除淋巴结数及后期住院时间)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病死率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