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对比赏析《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对比赏析古诗对比鉴赏就是将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表达相近或相反的两首(甚至三首)古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与赏析(也可在作品后、考题中引入其他诗句作比较)。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对比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别董大二首(其一)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的《别董大》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描写的情景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别董大》从“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凄凉;从“莫愁”“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劝慰、激励《送元二使安西》诗中描写的景物——雨、客舍、柳,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清新;作者表达的情感——与朋友依依不舍。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同样是送别诗,高适借凄凉的画面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慰与激励,而王维借清新的画面反衬出对元二出使安西的不舍与担忧。《别董大》以壮观为主,感情豪迈,其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前下谁人不识君”应需重读。《送元二使安西》要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从感受诗人笔下的美丽景色,再到感悟诗人离别时的瞬刻情感及隐藏其后的淡淡忧伤。《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适《别董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借景抒情,同是描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别董大》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劝慰和激励,《送元二使安西》则流露出作者内心对朋友的不舍与担忧。盛唐者名的山水诗人王维和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都写过许多赠别诗。王维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高适赠别诗的代表诗有《别董大》其一。以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两位诗人在赠别诗风格上的差异和取象的不同。王维的《渭城曲》,文辞清新,情感凄凉,创制了“西城杨柳弄春柔”,“别离滋味浓于酒”的意境和氛围,读来感人至深。诗的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写景。清晨时分,细密如丝的春雨沾去了客舍的轻尘,浸润着掩抑客舍的杨柳。在新鲜而湿润的春的气息中,古都咸阳驿道旁的客馆清新可贵,陌上的柔嫩柳枝亦显得青翠欲滴。这前两句不但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节令,而且可以使人从秀丽清新的景色中,体味出远比这景色更加柔曼的情怀和涌动着的思绪:天愁离而落雨,因此首句强调了“朝雨”;见杨柳而伤别,所以第二句又全力突出“柳色”的惜人。这样一来,“杨柳依依”之情,折柳惜别之意,便全都蕴含在了诗中,自然引发出后两句著名的抒情句,铺垫、烘托与渲染气氛的手法运用得极为成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是劝说即将离别的朋友再痛饮一杯充满深厚情意的饯行酒,因为走过甘肃敦煌西南边的阳关后,在人烟稀少的旅途中,是很难再见到亲朋友好的。这真是“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论”,“已恨亲皆远,谁怜友复稀”(均为王维赠别诗句)。思乡、怀旧,畏途、叹远;亲朋故友之恋,边塞寂寞之感,此时会一齐涌上心头,此动泪泉。难怪李义山在评论这首诗时,要说:“断肠声里唱阳关”呢!在唐代交通闭塞、边塞动荡之际,任凭双脚和马匹作为交通工具,远涉重关,羁旅茫塞,人们必然会将这离别赴远作为人生的一大难事,而在心中引起极大的伤感,这是不难理解的。王维及时地捕捉到了这一普遍心理,用他诗、画、乐兼备的独特艺术才能,以细密的观察,细心的体味,细腻的感情,细致的笔触,活画出一幅春日送别图景。其文词新丽,字音清柔,画意空远,思情悠悠,深深打动了生活于封建社会中无数伤离恨别之人的心灵,长久地为封建士人们所传唱。以至于据此而改编成的《阳关三叠》这支名曲,一直流传到今天,仍能让人听之而生悲,咏之而欲泣,这足以说明该诗所独具的不朽艺术魅力。高适的《别董大》却另成一格。诗人一下笔便极写天空的广漠,阳光的昏暗和漫天的黄云。在这天地之间,寒冷的北风又送来纷纷扬扬的大雪,更有“雁阵惊寒”,征人远别。这诗前面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两句,描绘的完全是一派雄浑苍莽的边塞风光,虽然寒凉冷落之意尽在其间,但悲壮的气氛却仍能明显地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出笔便见出不俗。如果说诗的前二句已将边塞气象写得无比苍凉悲壮,那么接下来的后两句就更具有气吞象,威震四野的英雄气度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其意思是说:不要发愁再往前去便难逢知己,其实天下谁不敬重具有雄才伟略的大丈夫呢!这正所谓“离魂莫愁怅,看取宝刀雄”,“兴来无不惬,才在亦何伤”(均见高适赠别诗句)。诗人处处从大处着眼,于大处落墨,写景状情时常总体把握,浑然天成;奋笔疾书,直吐胸臆,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