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长安秋望》.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杜牧 《长安秋望》.docx

杜牧《长安秋望》.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杜牧《长安秋望》杜牧的《长安秋望》写作者登上高楼鸟瞰整个长安,眺望终南山,描写长安周边秋高气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高蹈绝俗、明净开阔的襟怀。长安秋望①楼倚②霜树③外④,镜天⑤无一毫⑥。南山⑦与秋色⑧,气势⑨两相高。【注释】①秋望:在秋天远望。②倚:靠着,倚立。③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④外:之外。指楼比“霜树”高。⑤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⑥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⑦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⑧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⑨气势:气概。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白话译文】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上,我登高远望,天宇间不见一丝云彩,宛若明镜。终南山在澄明的秋天竟是那样高峻,莫不是要与秋色试比气势的大小?【创作背景】此诗作年难确定,以大中四年(850)杜牧在长安,且多咏长安景色,故应是诗人晚年居住在长安所作。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赏析】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楼倚霜树外”,是说作者所登上的高楼“倚树”矗立。注意树前的“霜”字和树后的`“外”字。“霜”给人的意象薄白净洁。“外”含两点意思,一是旁,一是上。合而观之,是诗人登楼乌瞰,产生了一种楼高出树顶之外的感受。楼立霜树之上,人立高楼之上,创造出一种清高兀立的意境,并暗点题目。“镜天无一毫”,这句写仰首所见,很形象。镜子似的天空,明净得连一根极细微的毫毛也没有,看不见一丝云影,看不见一点风尘。意境极为高远明净,寥廓清空,令人胸襟开朗,芥蒂一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遥望终南山,在天晴气清的秋日,更显得高峻巍峨,耸立天际,气势高远。这气象我们从对终南山的印象以及“气势”和“高”等词语中想象得到,问题是“秋色高”怎样理解。“色”有神态、气色、景象之意,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中的“色”字就同这里的用法用意相似。那么,这两句是说终南山与秋高的神色气象两相较量,试看谁的气势更加高远。篇末的“高”字,点出了诗人心目中所注视欣慕的是万般“秋色”中的那种高远无极的气象。“高”是这首五言诗的“诗眼”,全诗各句都在围绕着这个关键性的字眼着笔设景。楼高于树,山高于楼,天高于山,诗人采用以实托虚,以意写神的手法,轻笔淡墨地勾勒展示了秋日天空高高在上的神态气色,使人感到高得寥廓无极、深邃明净,虚无空灵,浩渺雄浑,若有若无。登楼极目,似与苍穹接轨,清新气流荡涤心胸,悠然脱俗,升腾化外。而且由于对实物的描写,没有一笔重彩浓抹,让人只觉得树挺拔、楼矗立、山耸峙,一一立地凌空,直上九霄,竖列眉睫之前,又给人一种高直疏朗的美感。“胸有正气格自高”,“秋色”的这种高直清明的只可意会的神韵,正是诗人胸襟、性格的外射。由此看来,这首写意诗可谓晚唐诗苑的一朵奇葩。拓展阅读:《沈下贤》杜牧沈下贤1斯人清唱何人和2,草径苔芜不可寻3。一夕小敷山下梦4,水如环佩月如襟5。【注释】沈下贤:沈亚之(781~832),字下贤,吴兴(今浙江吴兴县)人。元和间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后贬为南康尉。是著名文学家,工诗善文,尤长于传奇小说。斯人:这人,指沈下贤。清唱:指作诗。和:指和诗。草径:杂草丛生的小路。苔芜:青苔遍地。不可寻:找不到,指沈下贤旧居遗迹。小敷山:又叫福山,在湖州乌程县西南二十里,是沈下贤旧居所在地。水如环佩:形容小敷山下河水之声如同妇女所饰环佩一样琤琮作响。月如襟:指月光清明如同沈下贤的襟怀一样高洁。【白话译文】沈下贤所唱的诗,谁能够和得上?他旧居已是杂草满路青苔遍地形迹难寻了。我在他家乡小敷山下一夜的梦境里,听到溪水如佩环琤琮,看到月光如同他襟怀高洁。【创作背景】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作者杜牧任湖州刺史,在经过沈下贤曾居住过的小敷山时有感而作此诗。沈亚之善作传奇小说。他写的传奇,幽缈顽艳,富于神话色彩和诗的意境,在当时别具一格。李贺、杜牧、李商隐对他都很推重。故诗人杜牧作此诗以表达他对沈下贤的仰慕。【赏析】首句“斯人清唱何人和”,以空灵夭矫之笔咏叹而起。句中用一“清”字,使此诗意境的清迥拔俗与文辞的清新秀朗一齐写出。全句亦赞亦叹,既盛赞沈下贤诗歌的格清调逸,举世无与比肩;又深慨其不为流俗所重,并世难觅同调。沈下贤一生沉沦下僚,落拓不遇。其生平事迹,早就不为人知。当杜牧来到沈下贤家乡吴兴的时候,其旧日的遗迹已不复存留。“草径苔芜不可寻”,这位“吴兴才人”的旧居早已青苔遍地,杂草满径,淹没在一片荒凉之中了。生前既如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