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师专业标准》学习心得《教师专业标准》学习心得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专业标准》学习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教师专业标准》学习心得1学习了《教师专业标准》,我深深体会到教师这个职业的重要性。教师这个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它具有着不同的职业和文化内涵。今天,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化的职业,在它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殊条件、地位和应当具备的素质。我们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师,除了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专门的学科知识技能外,还应当具备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我认为这种职业道德主要集中表现在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教师榜样作为一种具体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的教育力量,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特殊作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也一直是我们教师的传统美德。教育家孔子就明确了教师“示范性”的特点。他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家的韩愈进一步提出教师应“以身立教”的观点。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更是我们教师的杰出典范,他不仅倡导“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而且身体力行,鞠躬尽瘁。教师职业道德集中表现在,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古往今来,中外教育家无不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并把它视为教师的一种美德。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植根于爱”。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天职,是一种具有伟大意义的情感活动。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爱,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心理学研究证明:爱,可以产生模仿的意向。教师爱学生,不仅能给学生难以想象的信心和力量,还可以使学生在和教师的`交往中,对教师的形象感到更为亲切,自觉不自觉地尊敬、爱戴教师,模仿其言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的全面影响。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德的具体表现是:他有崇高的理想和纯洁的道德;他热爱、相信和了解学生。这些都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之根本。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每一名教师都应牢记这一点。我从走上教师岗位开始,就时时处处以教育前辈们为榜样,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努力以文明的言行风度树立现代教师的形象。我发现当我们发自内心地去爱学生,学生也会发自内心地爱上你,并且爱上你所教的学科,我对此是有着深切的感受的。我教的二年级,班上有一个叫常吕杨的学生,他坐在教室里,上课从来不发言,老师很容易忽视他。我发现这孩子每次上交的作业都还算认真,但测验的成绩总是不理想。为了提高他的自信心,激发他学习的兴趣,我多次家访,了解到他父亲去世,母亲抛下他不知去向。我找他谈心,鼓励他,并且在同学面前适时地表扬他的书面作业,并组织学生跟他一起玩,一起学习。我让他品尝进步带来的快乐,也品尝到了学校生活的快乐。当然,我在工作中存在着很多很多的不足。教学多年,有了倦怠感,当学生的表现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我也会生气,对他们大喊大叫。从内心深处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我不能完全做到。但是,我将努力,在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方面,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标准》学习心得2我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一边学习,一边暗暗结合自身教育教学行为反思,欣喜有之——自己做到了很多要求。《标准》确立了四条基本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大理念与课程纲要相吻合,与新课改理念相符,实实在在地立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标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对教师做出了详细要求。细细阅读每一条要求,无不体现着对学生的爱,对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教师的职业理念、个人修养、工作态度,学科知识、教育知识、通识知识、对学生发展的了解,教育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学生的能力,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反思与发展的能力……所有对教师的高要求都是为了给学生们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由最好的老师为他们的人生做最好的启蒙,为他们创造最好的成长机会。“亲其师,信其道”,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老师的重要作用,对教师的严格要求正是对学生的负责;“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也是对国家、对民族未来的负责。这次学习让我感觉到为人师者,要努力消除自己视野中的“盲区”,把师爱洒向班级的每一个角落。在很多班级都有这样的学生,他们或者因为性格内向,或者因为没有表现出自己的特长,于是各种表扬、奖励轮不到他们,课堂提问也很少“光顾”他们,甚至老师的目光也极少投向他们。于是他们成为班级中被遗忘的人群。但是正如阴影中的草木特别渴望阳光照耀一样,这些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关注的愿望尤为强烈,在愿望被忽视的情况下就会常常出现一些诸如不愿回答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