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核舟记》教学设计《核舟记》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核舟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核舟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⑵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2、技能目标:⑴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⑵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应很容易完成。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一、课前检测:二、出示学习建议,自主学习。三、同层展示,评星四、小组交流,异质帮扶五、师生探究:(一)学习第三段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悟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武、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武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明确: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依格”的介绍,对怫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二)学习第四段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5)横卧一揖。(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十量词十名词”的格局不同。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揖比喻:居右者谁会仰面顶真:左手抚炉,沪上有壶。3.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揖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辑同于无揖,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六、课堂小结,课堂检测。七、布置作业。个人备课小结: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尝贻余核舟一(总)核船头坐三人中轩敞者为舱船尾横卧一楫舟(居左)(居中)(居右)边(分)鲁直苏轼佛印居左者居右者记通计一舟(总)反思与重建一、课前检测题:写出下列字的意思1.有奇巧人()2.罔不因势象形()()()3.尝贻余核舟一()()()4.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6.启窗而观()二、课堂检测题: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三、作业设置:1、背诵课文第三段(选做)2、同步训练(必做)《核舟记》教学设计2一、教学设想1、教材依据《核舟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阅读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也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文。2、指导思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目标和内容中“阅读”第9条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核舟记》是一篇文言文,这个要求是我们教学的理论依据。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是课程标准修订后(20xx年)的人教统编教材,已经使用至第5学年。这套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阅读教学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