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预防流感主题班会预防流感主题班会1时间:2016年9月27日地点:本班教室参加人员:一(2)班全体学生主题:手足口病的预防活动目的:使学生对手足口病有深入地了解,从而在生活中处处留心、积极预防,并加以宣传。活动过程:1、向学生介绍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发生丘疱疹为主要特征的儿童传染病。患儿咽喉、唾液中的病毒以飞沫形式传播,疱疹液及粪便中的病毒经手感染及排泄物污染水源传播,潜伏期2—7天,多发于夏秋季节,3—6岁发病率较高,病程为7天左右,年长儿及成人感染后多无症状,可自愈;极少数感染者可引起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初期一般表现为发热1—3天,可有喷嚏、咳嗽等感冒样症状及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口腔及咽部多有米粒大小的疱疹,周围绕有红晕,1—2天后因疱疹溃破形成溃疡可出现口痛、咽痛、拒食、厌食等;皮疹多与口腔黏膜疱疹同时出现,先为玫瑰色红斑、斑丘疹,可变成疱疹;大多数患儿在发病期内斑丘疹多于疱疹,疱疹一般不溃破,多在2—4天后吸收;皮疹有离心性分布的特征,主要发生在手掌、足跖部,有的患儿在臀、膝、踝、肘、腕等部位也可见到。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不要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或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二、流感:流感病毒通常由打喷嚏或咳嗽的飞沫传播。人得了流感后,症状会突然发生且在数小时内恶化,发高烧,体温可达39℃以上。两眼胀痛,四肢疼痛,疲乏,有时眼结膜充血,鼻塞、流鼻涕,咽喉干痛。儿童常有腹痛、腹胀、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甚至发生惊厥。流感的症状对婴幼儿、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病者的生命更是威胁。儿童一旦患上流感,转成肺炎的速度比较快,而且也比较隐蔽。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流感流行期间,减少大型聚会或集体活动,凡是与流感病人接触的要戴口罩。避免儿童到公共场所,室内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清洁及有一定的湿度,勤洗手,平时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2、学生讨论:你了解了解手足口病的知识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各组派代表汇报3、如何预防:应注意班级的换气通风,特别是玩具、被褥、桌椅、体育器材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教室、寝室、食堂、厕所等消毒处理。组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重点是饭前便后要洗手。4、点拨:今后,你打算怎样做?(学生汇报)5、活动小结: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活动,学生对手足口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都决心做一个讲卫生的好孩子。预防流感主题班会2同学们:这几天的热门话题是:禽流感,去年和今春以来,我省已先后确诊了多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且有死亡病例发生。我县卫生相关部门针对最近禽流感疫情做出快速反应,集中清理活禽市场,目前为止我县尚无病例,为了预防和防止禽流感发生和蔓延,郧西县政府现已决定停止全县活禽交易。一、什么是禽流感?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容易在鸟类(尤其是鸡)之间引起流行,过去在民间称作鸡瘟。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二、什么是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和H7亚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引起的疾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在禽类中传播快、危害大、病死率高,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是不断进化的,其寄生的动物(又叫宿主)范围会不断扩大,可感染虎、家猫等哺乳动物,正常家鸭携带并排出病毒的比例增加,尤其是在猪体内更常被检出。三、人是怎样感染上禽流感的禽流感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传染给人,人类直接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也可以被感染预防禽流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预防禽流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也是传播途径。如果直接接触带有相当数量病毒的物品,如家禽的粪便、羽毛、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也可经过眼结膜和破损皮肤引起感染。四、禽流感症状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有哪些表现?人类患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起病很急,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大多在39℃以上,持续1~7天,一般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除了上述表现之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患者还可出现肺炎、呼吸窘迫等表现,甚至可导致死亡。五、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1、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该病非常重要,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不吸烟,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