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文白杨教案设计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文白杨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阅读教学必须抓住“学习语言”这一根本。只有抓住“语言”这一本体,才能让新课标的先进理念得以充分落实。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教学要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在语言的学习中得以构筑的。从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接受过程来看,它需要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接触语言符号→形成物象→提升意象→构筑思想。因此,本教学设计试图在逐层深入学习语言的基础上,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走进白杨世界1、播放课件:课件的背景音乐为歌曲《小白杨》,画面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2、学生看完课件后交流感受:⑴你们看到了什么?⑵看完后有什么感受?3、作家袁鹰曾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写下了《白杨》这篇课文,我们想不想跟随作家袁鹰,走进白杨树坚强而又美丽的世界?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在于酝酿学生学习的心理场,激发学生走进白杨的`欲望和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张本。)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提出以下要求:⑴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⑵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⑶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2、检查自学情况:⑴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⑵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为下一步解读白杨物象铺垫。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阅读。)三、解读物象,勾画白杨轮廓1、勾画白杨生长环境——大戈壁的轮廓师:请同学们拿起笔,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学生自读自划──全班汇报交流。句子一: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句子二: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重点词语:茫茫;没有──没有──也没有──;浑黄一体。2、勾画白杨的轮廓:师: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重点词:高大挺秀、直、粗壮。3、想象轮廓:师:读着这样的句子,品着这样的词语,我们的脑海里里一定浮现出了一幅清晰的戈壁白杨图。请大家想一想,能把你想到的画面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吗?(教学时主要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以上词句的揣摩与体会,想象出在茫茫大戈壁这一背荒凉景下白杨的高大挺秀。)(设计意图:先把握“物象”,恰如郑板桥所说的画竹三过程之首:“眼中之竹”。)四、品读意象,探究白杨神韵1、深情朗读爸爸说的三句话,在细细品读中体会白杨的神韵:⑴比较下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①白杨树在任何时候都是这么直,这么高大。②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③白杨树很直。(体会白杨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漫长的岁月里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始终都是这样,用一个词来说,就叫自始至终或者始终如一。)⑵联想具体环境展开述说: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当风沙狂吼着袭来时,白杨————当雨雪冰冷的落下时,白杨————当干旱煎熬着大地时,白杨————(白杨树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而体会出白杨树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设计意图:品读“意象”,正是由“眼中之竹”升华为“心中之竹”。)五、领悟思想,构筑精神家园1、白杨树在荒凉的戈壁中顽强地生长着,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还有谁也像白杨树一样,在那里默默奉献着?2、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心愿和怎样的精神?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师:看来,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做无私的奉献。3、爸爸像白杨,在你们眼里,你们觉得还有谁像白杨?你们愿意做一棵白杨吗?(设计意图:语文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