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古代诗第一篇: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古代诗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古代诗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注释]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重别西湖【唐】李绅浦边梅叶看凋落,波上双禽去寂寥。吹管曲传花易失,织文机学羽难飘。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繁艳彩毛无处所,尽成愁叹别溪桥。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哲理。[注释]潋滟:形容水波相连,荡漾闪光。方好:正显得美好。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唐】许浑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贸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歌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阳里白沙堤。【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背景介绍]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词语注释]春行:春天散步。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暖树:向阳的树。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没(mò):隐没。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第二篇: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代诗句祖国是祖先开辟的生存之地,人们崇拜、爱惜和捍卫这片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土地。人们对祖国的感情包括了对国家主权,大好河山,灿烂文化以及骨肉同胞的感情。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代诗句,我们来看看下文。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2、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就义诗》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4、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6、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王勃《滕王阁序》8、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陆游《关山月》9、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滕王阁序》1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11、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12、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13、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14、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之蓝关》1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16、宁不知倾城与倾国。——李延年《北方有佳人》17、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18、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19、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21、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林安邸》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