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主要事迹介绍.docx
上传人:如灵****姐姐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梁启超的主要事迹介绍.docx

梁启超的主要事迹介绍.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梁启超的主要事迹介绍梁启超的主要事迹介绍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青年时期倡导变法维新,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梁启超主要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梁启超人物简介1.公车上书梁启超第一次投身政治运动,是1895年参与“公车上书”。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康有为联合3000举人上书请求变法,作为康最得力的弟子,梁启超积极参与了这桩震动中国的大事。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公车上书第二年,黄遵宪在上海办《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撰写了大量呼吁变法的文章。两湖总督张之洞很欣赏《时务报》,说这是“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报纸”。后来,张之洞邀请梁启超到武昌一游,打开中门迎接,甚至问下属“可否鸣炮”。在当时,这是接待钦差大臣的礼节。2.戊戌变法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他在学堂中极力宣扬变法救亡的思想,还不时发表斥责专制、赞誉民权的言论,引起了旧势力的攻击。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协助康有为组织保国会。四月二十三日(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了“百日维新”。五月十五日(7月3日),光绪帝召见梁启超,赏给六品衔,命他办理译书局事务。梁参与了康有为策动袁世凯推翻慈禧太后的密谋,但被袁出卖。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再出“训政”,随即捕杀维新志士,变法失败。梁启超在当日避入日本公使馆,次日化装到天津,东渡日本。是年冬,梁启超曾代表康有为与兴中会领导人孙中山、陈少白等在东京商谈合作救国,梁十分赞成兴中会的革命主张,终因康有为的反对,合作未成。十一月十一日(12月23日),梁在横滨创办《清议报》(旬刊),却仍鼓吹“斥后保皇”。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光绪二十五年(1899)夏秋间,梁启超与孙中山往还甚密,一致主张革命排满,有孙、梁两派合作组党的计划,拟推孙为会长、梁为副会长。梁遂草拟了《上南海先生书》,由梁启超、韩文举、欧榘甲、唐才常等康门弟子13人署名,略谓非行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劝康有为退休,由梁启超等继往开来。康有为阅后大怒,勒令梁速离日本,往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务。行前,孙中山写了一封信,介绍梁抵美后找孙的哥哥孙眉。檀香山华侨久闻其名,所到之处无不热烈欢迎,踊跃捐助,共筹得“勤王”军费八九万元。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梁启超回国,准备就近指挥唐才常组织的“自立军”勤王起义,但刚抵上海,即闻唐才常等遇害,起义失败。他在上海停留10日后,南下香港,与陈少白商谈合作,意见比较一致,随后,往新加坡会晤康有为。康痛骂他竟背叛光绪帝,倾向革命,梁被迫跪下认罪。3.逃亡海外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1月《新小说》创刊。,进步党“第一流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底,袁世凯称帝之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4.退出政坛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离开清华研究院。梁启超的学术成就1.赋税思想梁启超是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我国19、20世纪之交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著名宣传鼓动家。他主张赋税的征收必须以便民为原则,实行轻税、平税政策,而反对与民争利的“固民所急而税”的传统观点。指出“西人于民生日用必要之物,必豁免其税以便民。中国则乘民之急而重征之,如盐政之类是也。亦有西人良法美意,为便民而起,而中国视为助帑之计,行之而骚扰滋甚者,如今之邮政之类是也。”他提出应仿效英国实行平税政策,便民利民而后求富强。这是一种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财政税收放在其基础之上的观点,对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梁启超认为公债也是一种赋税,所不同的是“租税直接以赋之于现在,而公债则间接及赋之于将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