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读《国学经典》有感读《国学经典》有感(1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国学经典》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读《国学经典》有感1假期,我认真阅读了《百家姓》。这本书用“姓氏起源”、“姓氏名人”、“名人故事”三个栏目来讲述姓氏的历史和名人故事。这本书,让我感知了中国独特的姓氏文化,了解了自己的根脉:周文王的`叔叔泰伯主动让贤,远下江南建立了吴国。周武王封泰伯三世孙周章为侯,改国号为吴。从书中,我知道了我最爱看的《西游记》的作者叫吴承恩,他能写出那么精彩的杰作,我为与他同姓感到自豪!从书中,我又了解了妈妈的姓的根源,原来她的先人是周朝的贵族,大家称他们为“王家”,所以姓王。东晋有个书法家叫王羲之,妈妈姓王,字写得不错,因为她是“书法家的后代”嘛!听妈妈说,本来让我随她姓王,或者把父母的姓放在一起,取名“吴王夫差”(开玩笑),结果还是按传统随爸爸姓吴。不管是姓吴还是姓王,我都是他们的宝贝和希望。所以,我叫“贝希”。我喜欢读《百家姓》,也喜欢我的名字。读《国学经典》有感2国学,本以为只是古代先人一时无聊写出来的文章,可是,经过今年寒假一番努力的学习,我改变了自己的观点,真切地体会了古代上下五千年留下的圣贤书-国学,原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经典,就仿佛与圣人交谈,教给你待人处事、尊师重道等许多人生哲理。学习国学前,妈妈给我讲了很多学习国学的大道理,我听到那些话时,几乎是怀着一种不屑的态度走进了国学堂。心里气呼呼地想:“古人没事闲的学那么多经典干嘛,我还得进国学堂学习,真是讨厌!”可是后来我发现,自己错了。当到国学堂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我要苦战书海,把这一门深奥的学科熟背的命运。我刚到学堂,老师就招呼我坐到其中一个位子上诵读《中庸》。我心里暗自发笑,“读?那么简单?”想着,我便信心十足地翻开了书。可是一个个生僻字便浮现在我面前,使我像撒了气的气球,信心全无。我吃力的往下读着,心里真得想放弃。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咬紧牙关嘴里不停地嘟囔着,经过一上午的刻苦训练,我竟奇迹般的会读了,并且读的非常熟练了。我心里感叹:“这真是富有魔力的一门科目呀!”就这样日复一日,我已经对《中庸》滚瓜烂熟了,并且能背诵很多章节了。虽然我战胜了困难,但对国学依然没有好感,直到有一天,校长用浅显易懂的话语给我们上了一节理论课,让我对国学有了大的改观。他意味深长地说:“古代历史上琴棋书画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琴’指的是古琴,‘棋’指的是围棋,‘画’指的是国画,‘书’指的就是经典国学,经典又分为四书五经,《论语》、《大学》、《中庸》等著书,每一本书都聚集了成功人士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的'民族瑰宝,我们从小就要诵读国学经典,让它净化我们的心灵,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校长还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小故事,他说:“曾经有一个北京大学的教授,他的儿子,小时候学习很差,每次考试都是倒数一二名的,教授常常为此而烦恼,他用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成效。后来,他让儿子读了国学,后来,儿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开始勤奋学习,他的儿子一跃成为学校的佼佼者。你们看,经典的魅力多大呀!”诵读经典让我明白了许多的道理,最重要的就是凡事不能冲动,一定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找到事情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读《国学经典》有感3记得,寒假的一天,我在家无聊,就去我的书架上找了一本书看。那时,我到书架前,看到一本外皮是蓝色的,又不是很厚的一本书,我就抽出来看看了。抽出来一看,原来是《国学经典》。记得,这是那次诵读比赛时发下来的。因为是以前,很多内容都已经忘了,我有兴致勃勃地看了一遍:当我翻开这本书,看到目录里有弟子规、千字文、古今贤文……一些教做人要做到有仁、信、礼、智、义的片段。我就慢慢翻着,津津有味地品味着其中的品质和精神。当我读到《重拾感恩》中的“感恩,能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能使我们保持积极健康的阳光心态”时,我心里想:我也要学会感恩,感恩是多么快乐啊!我有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继续往下读。“感恩,来自于生活的爱与希望。……”当我读到:“重拾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时,我才知道了感恩的真正意义。我又继续往下读,过了一会儿,当我将这一本诵读读本全部读完一遍,我有回过头来想:这本书真好。一本小小的`书,经包含了我们祖先遗传千年的品德。比如说:《弟子规之信》是教我们要讲信誉;《母亲》是告诉我们母亲的伟大,母爱的伟大;《重拾感恩》告诉了我们学会感恩是美好的,它能敲开幸福之门,使自己快乐,别人也舒心。读了这本书后,我才知道那时学校为什么要我们读这本书。不正是因为他们想我们永远记住祖先们遗传千年的美德,待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