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天的古诗之冬青花.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描写冬天的古诗之冬青花.docx

描写冬天的古诗之冬青花.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描写冬天的古诗之冬青花《冬青花》是南宋末期诗人林景熙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名为咏冬青花,实则伤悼宋帝遗骨,以不忍见冬青开花开始,以不忍听夜半杜鹃声作结,表达了南宋遗老的悲愤心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描写冬天的古诗之冬青花,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原文:朝代:宋代作者:林景熙冬青花,花时一日肠九折。隔江风雨晴影空,五月深山护微雪。石根云气龙所藏,寻常蝼蚁不敢穴。移来此种非人间,曾识万年觞底月。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鉴赏冬青树,汉朝的宫殿与宋朝诸帝的陵墓都种植它。此诗以“冬青花”为题,有它的特殊意义。“冬青花,花时一日肠九折”,说见到冬青花而一日肠九折。司马迁《报任安书》云:“肠一日而九回。”言悲痛之极。“隔江风雨晴影空,五月深山护微雪。”故都临安与埋骨的会稽,隔了一条钱塘江。那里已经沦为元军之手,所以说风雨如晦,连一点晴的影子都没有。五月是冬青花盛开的时候,花小色白,故以“微雪”代之。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色,有黑暗和光明之分,从而寄托了作者憎爱的感情。“石根云气龙所藏,寻常蝼蚁不敢穴。”龙为君象,埋的是宋帝骸骨,故云“龙所藏”。石头为云根,因云触石而出,又其下藏着龙,而《易》有“云从龙”之语,故云“石根云气”。蝼蚁为微贱之物,他们不敢在这地方穴居,从而表示了作者对宋帝的尊敬。“移来此种非人间,曾识万年觞底月。”因为冬青树是从宋帝旧殿移来,故云“此种非人间”。万年觞,指御用的酒杯,祝天子万寿无疆之词。“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蜀魂,指杜鹃,其所生之子,寄在百鸟巢中,百鸟代为哺育,若臣之于君,故云“百鸟臣”。这里的“蜀魂”杜鹃,隐喻宋帝之魂;“百鸟臣”,隐喻送遗民如林景熙者向他称臣,不以国亡而变心,也就是对元朝的不屈,表示了懔若秋霜的气节。“夜半”,深夜,隐喻元朝的黑暗。杜鹃叫一声,山竹欲裂,表明它怨恨到了极点,这就是宋帝对元朝所抱的态度。林景熙既为宋尽臣节,那他也必然恨宋帝之所恨。中国诗歌的传统写法有所谓的赋比兴,此诗用的兴体。《冬青花》是有它的本事的。这首诗给了读者鲜明的形象,一切围绕冬青花并从而展开去加以描绘。在这些鲜明的形象背后,都实有所指,是词在此而意在彼的。词句注释⑴冬青:常绿乔木名。夏季开花,花细白色。⑵肠九折:形容悲愁之甚。语出司马迁《报任安书》:“肠一日而九回。”⑶“隔江”句:指种在隔江临安故宫中的冬青树。⑷“五月”句:指种在绍兴宋陵的冬青树。⑸“石根”两句:意谓天子所葬之处,本来不是平常臣民可以杂处。蝼蚁:这里指平常臣民。⑹“移来”句:当时在兰亭所种冬青树,是从绍兴的`宋宫中移来,因高宗曾经逃奔至绍兴,故有宫殿旧址。⑺万年觞:指御用的酒杯,多指皇帝所饮的美酒,祝天子万寿无疆之词。觞,酒器。⑻蜀魂:指杜鹃,相传杜鹃是古代蜀王杜宇死后之魂所化。百鸟臣:杜鹃所生之子,寄在百鸟巢中,百鸟代为哺育,若臣之于君,故云“百鸟臣”。百鸟仍向杜鹃称臣,喻遗老仍忠于宋帝。⑼夜半:深夜,隐喻元朝的黑暗。山竹裂:形容杜鹃啼声凄厉,几乎使山竹欲裂。语出杜甫《玄都坛歌寄元逸人》:“子规夜啼山竹裂。”白话译文我看到冬青树开花时,悲伤得就像一天九次断肠的感觉。隔江风雨如晦没有一点晴的影子,五月深山中开的冬青花如微雪。花底石根的云气是所藏的龙发出的,微贱的蝼蚁不敢在那里筑穴。移来的种子不是人间所有的,它曾经见过皇帝喝酒时的杯中月色。蜀魂杜鹃被百鸟围绕着飞翔,黑暗的半夜里杜鹃叫一声山竹欲裂。创作背景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临安沦陷,南宋随之灭亡。不久,元朝皇帝命番僧杨琏真伽总摄江南佛教。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杨琏真伽在绍兴一带发掘八位皇帝及诸皇后陵墓,盗取殉葬财宝,并以遗骨建镇南塔。他们把在会稽的徽钦二帝以下的历代帝王后妃的陵墓全部发掘,把剩骨残骸抛弃在草莽中,惨状目不忍睹,但无人敢去收拾。南宋遗老林景熙、谢翱、唐珏等扮作采药人,冒着生命危险,上山拾取骨骸。林景熙收得残骨两函,托言佛经,埋葬于兰亭山中,并移植宋常朝殿前冬青树作为标志,并写了这首《冬青花》与《梦中作四首》,以凄怆的声调记录了埋骨的经过,抒发了自己的悲愤,并希望将来能读到他的诗的人,知道民族正气依然存在,没有随着国家的沦亡而完全消失。作者简介林景熙,南宋末期爱国诗人。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咸淳七年(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转从政郎。宋亡不仕,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后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名重一时。著作编为《霁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