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带宽分配算法的仿真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快乐****蜜蜂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KB 金币: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公平带宽分配算法的仿真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公平带宽分配算法的仿真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公平带宽分配算法的仿真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带宽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在多用户的网络环境中,如何合理分配带宽资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公平带宽分配算法是一种能够实现带宽公平分配的算法,对于网络服务质量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进行公平带宽分配算法的仿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将基于此,对公平带宽分配算法进行仿真研究,探讨不同算法在不同网络条件下的性能表现,以期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二、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一)研究内容本文将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公平带宽分配算法理论研究:对公平带宽分配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方式进行研究,明确其实现的基本思路及实现步骤。2.网络带宽的仿真生成:基于NS-3网络仿真平台,对网络带宽进行仿真生成,实现不同网络条件下的带宽场景。3.不同公平带宽分配算法的实现:选择常用的多个公平带宽分配算法,对其进行实现,并针对不同网络条件下进行调整和优化。4.性能对比分析:对不同公平带宽分配算法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包括传输效率、时延、吞吐量、丢包率等。(二)技术路线1.理论研究部分:主要采用文献法,对公平带宽分配算法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深入分析其中的原理与实现。2.网络仿真部分:主要采用NS-3网络仿真平台对网络带宽进行仿真生成,生成不同网络条件下的带宽场景。3.算法实现部分:采用编程语言实现数种公平带宽分配算法,并进行调试和优化。4.性能对比分析部分:针对不同公平带宽分配算法在仿真环境下的性能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并给出分析结论。三、预期成果和意义(一)预期成果本文主要预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对公平带宽分配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条件。2.在NS-3网络仿真平台上完成网络带宽的仿真生成,实现不同网络条件下的带宽场景。3.实现多种公平带宽分配算法,对其进行调试和优化。4.对不同公平带宽分配算法在仿真环境下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并给出合理的结论。(二)意义本文研究的公平带宽分配算法的仿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体包括:1.为网络带宽公平分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提高网络服务质量。2.为公平带宽分配算法的研究和改进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3.为实践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减少网络资源的浪费和滥用。四、进度计划本文的研究工作涉及多个方面,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处理和协调。当前的研究进展如下:1.已完成公平带宽分配算法的文献调研和理论分析。2.进行了NS-3网络仿真平台的初步熟悉和学习,对网络带宽仿真生成进行了试验。3.开始对多个公平带宽分配算法的实现和调试,预计在一个月内完成。4.在第三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公平带宽分配算法的性能测试和结果分析,预计在一个月内完成。5.剩余时间将用于实验结果的归纳和总结,以及论文撰写和修改。五、参考文献1.TanenbaumAS.Computernetworks.UpperSaddleRiver,NJ:PrenticeHall,1996.2.AgrawalR,WangZ,ChoudharyAN.Adaptiveallocationofnetworkbandwidth:theory,algorithms,andsimulations[J].PerformanceEvaluation,1998,34(1):137-157.3.VermaDC,SharmaM,KaurE.Asurveyondifferentfairschedulingalgorithmsinpacketswitchingnetwork[J].InternationalJournalofEmergingTechnologyandAdvancedEngineering,2013,3(9):384-389.4.YangZ,RenJ,LiuJ.Awaveform-awareprotocolforimprovingTCPRenothroughputoverwirelessnetworkswithRayleighfading[J].ComputerNetworks,2018,129:322-333.6.LuiJCS.Asurveyofschedulingalgorithmsinbroadbandnetworks[J].ComputerCommunications,1996,19(10):88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