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2八一勋章时代楷模先进事迹10篇李中华——挑战极限、勇争第一的试飞英雄李中华从事试飞工作23年,先后经历空中特大险情5次、空中重大险情15次。一次试飞任务中,意外在500米高度发生——报警灯乍亮。飞机猛然向右偏转,瞬间由大侧滑进入“倒扣”状态,向地面坠去。500米、400米、300米……地面的麦田、河沟等景物迎面扑来,情况万分危急!“别动,我来!”后舱传来李中华沉稳的声音。选择挽救飞机,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弃机逃生的机会。悬在空中的李中华咬牙顶住剧烈的眩晕,全力操纵飞机。蹬舵、压杆,飞机毫无反应。按下退出变稳系统的按钮,飞机仍无反应。按下操纵杆上的紧急按钮,飞机横向摆动却越来越大,飞速坠向地面。李中华急中生智,果断地切断了飞机电传操纵系统的总电门。飞机瞬间平静下来,恢复了正常操纵。此时,飞机距地面的高度只有200多米。从飞机进入“倒扣”状态失去控制,到恢复操纵并改平,只有短短的7秒钟!这一天是李中华与死神距离最近的一次过招,也险些成为中国航空工业史上黑暗的一天。“要不是李中华的惊天一搏,我们将痛失2名优秀的试飞员,我军某型航空武器的研制也将滞后8年到10年。”提起当时的情景,时任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院长的沙长安至今仍心有余悸。但在李中华看来,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敢于探险的人;每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挑战极限的英雄。中国空军要腾飞,也必须有一群情愿用生命为代价去搏击风雨的雄鹰!国外研制新型战机,新品采用率通常不超过30%。而面对新品采用率远高于这一比例的歼—10战机,李中华明白:由此而成倍增加的风险对于勇敢的中国试飞员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于计算机控制这样全新的技术,不是仅靠勇敢就可以征服的。李中华一头钻进集多项高新技术于一体的新型战机的每一个技术环节。在科研试飞的过程中,李中华发挥自己既懂工程设计,又精通飞行的优势,努力使自己成为部队飞行员与飞机设计师之间沟通的纽带,使飞机获得更好的品质与性能。可以“飞出与计算机模拟一样完美曲线”的他,迅速成为飞机设计和试飞专家眼中“会飞行的工程师”,极大地推动了歼—10战机及其他新型战机的试飞进程。1997年9月,李中华奉命和他的老搭档李存宝驾驶变稳飞机,模拟歼—10战机起飞、着陆时的飞行控制率。如果试飞成功,这将作为我国自行研制的飞机第一次使用电传操纵系统着陆而被载入航空史册。然而,在飞机下降到距地面只有1米的高度时,飞机意外发生振荡。PIO(飞行员诱发振荡)!这是电传飞机常见的一种非常容易危及飞行安全的危险状态,而且又是在距离地面如此近的拉平阶段。关键时刻,李中华丝毫不乱,准确地作出了判断,并果断地告诉后舱的李存宝:切断变稳系统,用原机的操纵系统复飞。飞机着陆后,李中华直率地提出这型飞机的纵向操纵增益过大,也就是飞机操纵起来过于敏感,建议设计者至少将增益减少三分之一。设计人员却认为,操纵灵活正是这种飞机的优点所在。“不能因飞机的机动性能而增加无谓的风险!”整整2天,从飞行曲线和飞行参数论证到地面模拟试验,设计部门最终采纳了李中华的意见,将增益减少了40%。正是凭着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李中华先后完成57个一类风险课目,飞出了歼—10战机的6个第一:最大飞行表速、最大动升限、最大过载值、最大迎角、最大瞬时盘旋角速度和最小飞行速度。也正是依据李中华和他的战友们从死神手中拿回来的数据,设计人员一步步使歼—10战机的多项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4年7月,李中华因为为歼—10战机最终定型作出重大贡献,荣立一等功。八一勋章时代楷模先进事迹2王忠心——建功基层、爱岗敬业的优秀士官火箭军某旅技术营班长、一级军士长王忠心,大家都敬佩地称他为“导弹兵王”。有这样一组数据记录着他的价值:当兵31年,扎根一个连队29年,当班长28年,多次受到主席接见,光荣当选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熟练操作3种型号导弹武器,精通测控专业全部19个号位,实装操作上万次,无一差错;参与执行重大任务28次,操作和指挥发射多型号导弹武器,发发命中;培养和帮带出200多名技术骨干,40多人进入火箭军和基地技术尖子人才库……2007年秋,王忠心所在部队挥师西北,执行实弹发射任务。在发射前的一次重要分系统测试中,一个信号指示灯一直没有显示。眼看发射窗口越来越近,紧要关头,王忠心临危受命,带领技术组排除故障。只见他迅速打开相关的4张电路图,一边沿着线路推演,一边飞速地剔除着各种“不可能”。一个多小时后,王忠心把故障锁定在一块电路板上。一查,果然是这块电路板上一个电容被击穿了。换上新电容,指示灯显示正常。几天后,一枚新型导弹在西北戈壁腾空而起,直冲云霄,打出历史最佳精度。成功并非偶然。从入伍的第一天起,王忠心就笃定一个信念: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最好,任何时候都要走在前列。为学好专业基础知识,他翻烂了《电子线路》《模拟电路》等初级教材;为啃下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