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晕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快乐****蜜蜂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KB 金币: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镇晕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镇晕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镇晕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眩晕是指一种感觉上的错觉,表现为周围物体旋转、摇晃或自身旋转、倾斜等,伴随头晕、恶心、呕吐、流涎、出汗等不适感觉,是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的一种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据调查,全球范围内患上眩晕的人数已经超过5亿,其中老年人和女性比例较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眩晕的一种,发病率较高,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种可逆的疾病。当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但疗效不稳定,且部分患者存在药物不耐受或手术风险过高等问题。因此,探讨更加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镇晕方是一种中药复方,具有改善脑血流、增加颈动脉血流速度等作用,有望成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一种可行性治疗方案。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研究探讨镇晕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镇晕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具体内容包括:1.收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症状表现,并进行初步筛选。2.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治疗组患者给予口服镇晕方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如西药或物理治疗等。3.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眩晕评估量表(DHI)得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脑血流量等指标,分析两组指标变化情况,评估镇晕方的疗效。4.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评估镇晕方的安全性。5.采用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技术探讨镇晕方的作用机制。三、研究方法与步骤1.研究设计本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平行对照试验,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口服镇晕方治疗和常规治疗,随访6个月。2.研究对象根据下列标准筛选入组患者:(1)年龄18~70岁,男女不限;(2)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标准,眩晕维持时间超过6个月;(3)DHI评分在40分以上;(4)没有神经系统或其他严重心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患者。3.治疗方案治疗组患者:口服镇晕方,每日3次,每次饭后30分钟,疗程12周。对照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如头晕灵、甘露醇等口服药物,或物理治疗,如颈椎牵引等,疗程12周。4.观察指标(1)主要疗效观察指标:DHI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脑血流量等;(2)安全性指标: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3)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脑血流图等。5.统计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两组指标差异和治疗效果,P值<0.05为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四、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可以探讨镇晕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其对患者眩晕症状和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为制定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本研究预计可以初步揭示镇晕方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