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玉林市20个最贫困村的调查报告玉林市20个最贫困村的调查报告2019-07-2211:00:02小编:admin(一)首要任务:完善基础设施“路、房、水、电”等的落后,群众反映最强烈。20个村(屯)中,未通硬化路的贫困自然屯有30%左右。可见自然屯通硬化路对于脱贫的重大意义。目前,全市还有8022个自然屯未通硬化路。村屯道路主要通过一事一议来解决,但是一方面财政奖补指标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另一方面群众集资不能满足修路的需要。因此,必须把村屯道路硬化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通过提高财政奖补额度、增加奖补指标、整合扶贫资金、发动群众集资投劳等办法,多管齐下。“住有所居”是脱贫的重要指标。目前全市有4万户农村危房需要改造,按照每户补贴1.7万元,共需投入约7亿元,资金压力大。必须按年度、有计划地推进。对条件好的村庄,要加大污水处理、垃圾治理的力度,搞好村屯绿化美化,改善人居环境。玉林是养殖大市,70%的污染源来自小散养殖,必须下大力气完善减排设施,推广高架网床、建设生态养殖集中区等推进养殖业的生态化。饮水安全直接关系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全市饮水困难和不安全人口50.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5.58万,占31%。要优先安排贫困村修建饮水安全工程,规划渠道配套改造工程,划定村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构建到户的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在调研驻村期间,我们多次遇到停电现象,既有跳闸、也有整镇拉闸的。时间少则1个多小时,多则半天甚至一天。电压不稳、供电不正常,村民很无奈。必须加快农网升级改造建设,着力解决贫困村电网薄弱问题。(二)主攻方向:发展产业习总书记强调指出:“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可以解决3000万人脱贫。”以此推算,相当于全国7000万贫困人口有43%要通过产业扶持实现脱贫,而玉林就有25万。玉林农村情况各不相同,发展产业必须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的原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长短结合,培育和壮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布局。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三个迥然不同的产业发展“故事”。一是博白县浪平镇引进麻竹种植,带动2000多户并发展到2.5万亩,每亩年收入3000~5000元。群众高兴地说:“种植麻竹一百蔸,柴米油盐不用愁;种植麻竹一千蔸,致富小康有奔头;种植麻竹一万蔸,买车买房乐悠悠。”二是博白县西北部的乡镇大量种植单竹,受当地竹编转型芒编的影响,竹子销量大减、价格大跌,每根竹子仅卖2元钱,加工成蔑条每根也仅值8元钱。三是在博白隔壁的浦北县开发以单竹为原料的“丹竹液”饮料,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竹农收入。三个村同是竹子产业,却得失各异。究其原因,在于其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否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玉林是农业大市,产业扶贫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要优化布局水稻、荔枝、龙眼、中药材等现代农业十大产业基地和100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把442个贫困村纳入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区。要组织全市200个龙头企业、25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00多个家庭农场、1650家专业大户采取一扶一、二扶一、多扶一等帮扶形式,与442个贫困村结成产业发展对子,带动贫困村户发展产业。要加快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支持电商发展农村网点,培育一批“互联网+特色农业”品牌和一批“淘宝村”。(三)富民之本:就业创业一定意义上说,就业一人,脱贫一户。20个村(屯)中,外出务工11181人,占劳动力人数的55%,外出务工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但贫困村群众就业有着“三多三少”的特点:从事低收入产业多、高收入产业少,自发就业多、组织就业少,流动打工多、稳定就业少。因此,要抓紧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对全市贫困户劳动力进行大轮训,免费开展订单、订岗、定向、菜单式培训。充分发挥广西玉林职业农民学院在专业化、特色化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方面的优势,培养一批现代农业“CEO”。人社部门要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实行就业援助“一对一”、创业帮扶“一帮一”、职业指导“一带一”的精细化服务。很多80、90后青年群体都有“创业梦”,但由于缺乏资金,即使有好的项目也难以实施。要推进金融扶贫,落实财政资金贴息政策,为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的小额信贷。把“信用村”、“信用户”的评级授信工作拓展到贫困村和贫困户,推动小额信用贷款向贫困户倾斜。(四)治本之策:扶智强志扶贫必扶智。让贫困村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实行教学点撤并后,偏远村屯的孩子要走3-5公里的山路、泥路才能到学校。孩子“上学难”是贫困群众的心头之痛。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多管齐下,统筹解决。比如加快道路硬化,让孩子方便上学;支持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寄宿学校,让孩子安心上学;发展农村校车,让孩子安全上学。玉林每年有初中毕业生约9万人,进入高中或中职约6万人,还有约3万初中毕业生直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