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意义评课稿范文精选.docx
上传人:萌运****魔王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比意义评课稿范文精选.docx

比意义评课稿_27.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比意义评课稿比意义评课稿【汇总1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我们应该怎么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意义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比意义评课稿1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师生互动性良好,就此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感想。一、抓准引入点上课伊始,教师板书“比”师:请你写出一个比(生答)师:请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写出另个比,观察这两个比,你有什么发现?生:比值一样,可以用等号连接。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的引入时机不同,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同。引入得过早可能使教学显得过于急促、突兀,过晚又可能使教学显得过于拖拉、罗嗦。这节课教师通过几个简短地师生对话,应用新旧知识间的迁移引入新知,干脆利落。二、突出注意点探究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师:观察分数形式5/8=10/16的比例,你能找出内项、外项吗?生一:分子是内项,分母是外项。其余学生:不对,5和16是外项,8和10是内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都会特别强调一些关键性知识、易混淆知识和易疏忽知识时,常会采用加重语气、改变字样、运用比较或反复训练等方法,让学生特别重视这些注意点,防患于未然。而这节课里X老师采取放手让学生去判断,形成认知冲突。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其实强调一些关键性知识、易混淆知识和易疏忽知识,也可以采用先让学生“吃一垫”来加深体验,然后“长一智”而自觉引起注意,成熟于已然。三、结合联系点从探究比例的意义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再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各环节的连接都是在师生默契的对话中顺利进行。我们知道,在数学教学中,每个教学内容一般都以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每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就可能造成活动板块之间的割裂。教师一般通过设计过度语言或采用前呼后应等手法来弥补这种“裂痕”,使各个环节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但在具体操作上难免有生硬预设嫌疑,X老师注重联系点的有效生成,所以自然、流利。四、创造发展点师:你可以把比例的'基本性质,用因为……所以……连成一句话吗?生:因为在比例中,所以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师:反过来这句话成立吗?(因为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所以是比例)师:1.5:10=():8这样处理很好地为接下来的解比例铺垫孕伏。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很明显这需要教师具备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的能力,使教学设计变得更有灵性、更为灵活。数学教学中,一些知识可以经过适当的“改造”例如运用“加法”,增加一些思考问题;运用“减法”,减少一些平铺直叙,成为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点,使学生学习该知识时不再感到机械、平淡。反视自己的教学,排除没时间和精力充分备课的原因外,重要的是本身的素养以及经验限制,没办法灵活地设计,驾驭课堂,更别说二度开发教材了。可见自己该学该做的还有很多很多。这节课美中不足的是:学生的合作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学生的互动只停留在一般问题的反馈与补充的层面,数学味的问题答辩的浓度不大,可见学生真正数学探究的素养还没有得到深层次的挖掘与开发。比意义评课稿2听了余执教的《分数的意义》,给我总的感觉是设计简约,方法简单,语言简练,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节课轻松、愉快、流畅,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一、选认知起点,激发兴趣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余老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概念时,就是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分苹果,说分数的活动。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既找准了起点,又调动了积极性、导入部分,教师对于知识结构的.变革,缘于教师全新的课程理念,使学生的思维开始了“起跑”。二、重直观感知,动手操作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然而,分数毕竟是一种数,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并不常见,怎样让学生理解理解其意义。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余老师在成功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后,及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做分数1/4”,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感受分数形成的过程。同时引出一个物体、一些物体、一个整体的情况,从而为抽象单位“1”做好了准备。《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余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动手和举例来理解,在归纳后概括出单位“1”这个概念强调表示的是一个整体,为什么加上“1”。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余老师通过图让学生体会、感悟,认识单位“1”,着重体会单位“1”表示一个整体的情况。紧接着引导学生找一找,想一想,动手圈一圈,写出找到的分数。整个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先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