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写作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八年级语文上册-写作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新人教版.doc

八年级语文上册-写作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新人教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时间2015年9月10日第3周第5课时课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课型写作课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历史。2、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教学重点主题表达、写作技巧教学难点主题表达、写作技巧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主题展示】战争的硝烟经常会在地球的某个地方升起,正义的战争会把人民从黑暗引向光明,而非争议的战争带给人民的是流离失所、家破人亡。面对战争的恶魔,我们该说些什么?请以“战争,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写作导航】“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是对和平的呼唤,对战争的厌恶。所以,写以“战争,我想对你说”为话题的作文,我们一定要把握好“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主题。本文从表现主题和写作技巧两个方面进行讲解。一、表现主题1.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我们对和平的呼唤。每一场战争,总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惨遭不幸。总之,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无尽的痛苦。我们可以历史材料为依托,通过对一些战争事件的刻画或评述,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的主题。2.通过战争中英雄人物的故事,激发爱国主义精神。3.通过描写战争,学习人民的智慧。战争是力量的抗争,更是智慧的较量。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战争,集中凸现了人民的智慧。如曹刿的一鼓作气;孙膑的围魏救赵;诸葛亮的空城计;毛泽东的诱敌深入……均是智慧战争的典范。我们要通过我们的作文,表达对他们的学习和赞扬之情,并把学习的智慧,运用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二、表现技巧1.借用古诗词,以散文行文。学生交流了解的战争。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伤亡3000余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5100多万人。在我国的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烧杀抢掠,仅在南京大屠杀中,就有30万中国人惨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刀枪之下。近年来,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也使伊拉克人民陷入无尽的痛苦深渊之中。散文是近年话题作文中运用得十分普遍的一种文体。在散文中如能适当地引用一些古诗词,则会使文章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等等,如将这些诗词恰当地运用在的文章里,就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2.用联想想象,设计未来战争。3.结合时政,评论战争。现今世界总是处在战争或面临战争危机中。如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在近一段时间,一贯坚持强硬立场的日本小泉政府又一次四处“点火”,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危机迭起。在西面与韩国争夺“竹岛”(韩国称为“独岛”);在北面,与俄罗斯夺取北方四岛和“其他北方领土”,又在历史教科书中歪曲历史的问题,美化侵略,否认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实的存在。面对这类战争危机事件,我们中学生是怎样看待的?我们不妨拿起笔来,写成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抨击日本的霸权主义的野心。★佳段欣赏佳段一:我非常喜欢和平鸽,因为我看到了它们就像是看到了和平。它们把和平的希望带到了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使我的心顿时亮堂了起来,同时在那片美好的心田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口。通过那扇窗口,我看到了广阔的蓝天,天上飞满了传递和平信息的和平鸽,把关爱和思念带向全国各地,使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像点了暖炉一样温暖、惬意。也让世界各国到处都开着象征和平的鲜花,世界上的一切都呼唤着和平的美。(一学生《我诅咒战争》)【写作素材】1.有关战争的格言与名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孙子)兵民为胜利之本。(毛泽东)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孙子)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毛泽东)兵者,诡道也。(孙子)勇敢的士兵是城市最好的防卫前塔。(希腊阿斯凯奥斯)2.有关战争的成语典故破釜沉舟、南征北战、硝烟弥漫、长驱直入、坚苦卓绝、战火纷飞、声东击西、围魏救赵、退避三舍、用兵如神、四面楚歌、全民皆兵、马革裹尸、纸上谈兵、也其不意,攻敌不备、有勇无谋、坚壁清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运筹帷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3.有关战争的诗词(略)板书设计:一、表现主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我们对和平的呼唤爱国主义精神人民的智慧二、表现技巧:借用古诗词,以散文行文结合时政,评论战争。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