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考试(汇总).doc
上传人:安双****文章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2年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考试(汇总).doc

2022年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考试(汇总).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页码5/NUMPAGES总页数52022年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考试(汇总)(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班级:姓名:分数:一、填空题(共20分)1、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离不开________的支持、________的保障。2、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分布呈现_______、________交错杂居的特点。3、_________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是世界__________的文字之一。4、地球是人类美好的_______,大自然是我们的________。5、________是指在不为获取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奉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有益于社会或个人的活动的人。6、让我们坚持“________”,从小事做起,发挥公益的力量。7、班委会一般由_________产生。8、“天下之本在家”。优秀家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________。9、温馨有活力的社区是________的基础,美好社区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主动承担________。10、有些人为了自身利益,随意占有或浪费_____________,毁坏_____________,这些行为侵犯了他人合法的公共权益,严重的还会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黄兴、喻培伦是在()中牺牲的。A.南昌起义B.武昌起义C.黄花岗起义2、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A.青藏高原B.东非高原C.巴西高原D.黄土高原3、下列不属于参加公益活动的是()。为灾区捐款B.资助贫困学生C.照顾孤寡老人D.帮奶奶做家务4、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赔款()万银元。A.2100B.2200C.23005、最早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是()。A.美国B.意大利C.中国D.英国6、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喊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个口号的是()。A.邓稼先B.焦裕禄C.王进喜D.雷锋7、()是我国地质科学家,地质力学的创立人。A.李四光B.邓稼先C.焦裕禄D.钱学森8、()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A.南昌起义B.武昌起义C.黄花岗起义9、假期到了,不用上课,我们会()。A.按课余生活计划实行B.玩手机、看电视C.胡乱写完作业就去玩D.晚上晚睡,早上睡懒觉10、()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科学家。A.袁隆平B.屠呦呦C.孙思邈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对现代社会没有任何作用。()3、我们的公共生活空间还包括互联网,所以网上购物也是参与公共生活。()4、家人严格地要求我们,也是对我们的关爱方式。()5、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要做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7、古代的家规家训对于我们现代人的思想和生活没有指导意义。()8、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了,没有必要再提倡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家风了。()9、优秀家风是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10、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部的西安,是全国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四、连线题。(共10分)1、我国地形复杂多样,根据所学把你知道的连起来气势磅礴的江河湖泊群山环抱的丘陵一望无际的盆地高低起伏的平原纵横交错的高原五、简答题(4小题,共30分)1、如何做一个新时代的好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为子女,自立自强,是对家人最大的精神安慰,列举一下你能做到自立、自强的表现。(至少写三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何看待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