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冯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大批墨子是一个极端功利主义者,这也是传统儒家批评墨家的主要切入点。但是,墨子和他的思想当真如此功利吗?墨子的污名主要来源于《墨子·兼爱》中这样一句话:“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也。”人们认为墨子是抱着“交相利”的目的去进行“兼相爱”,因此人们攻击他披着“仁义”的外表而追求“互利”,兼爱只是对将得利益的预先投资。这是对墨子哲学中心思想的`最大误解。孟子曾用如下语句概括墨子的思想:“孟子日:‘杨子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与极端功利主义的矛盾由此而来。我们可以明晰地意识到,极端功利主义者的一切行径都建立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基础上,给作为利益相关的当事人的自己带来利益或快乐。但显然墨子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是以他人为中心的。他甘愿自己“摩顶放踵”忍受痛苦,从而实现“利天下”,去满足他人的利益。由此看来,墨子有着固定不变的志向,即实现天下人的幸福、快乐,“交相利”是为了天下人幸福快乐,“利天下”也是为了天下人幸福快乐。只不过他提出了多种实现这个志向的途径,“兼相爱”是最理想化的途径,“摩顶放踵”是走投无路时他和他的门徒也愿意去做的途径。相比于那些空洞的说教,墨子这位游侠显然要实际得多,也真诚得多。如果说墨子是功利主义者,那岂不意味着胸怀天下也变成了功利主义?然而,对墨子的最大敌手——孔子来说,儒家学派倒真是有“利”的思想存在的。这种“利”被儒家称作“回报”。这种“回报”常在家族关系之间被单独强调,子女回报父母养育之恩要单独拿出来说,“养儿防老”也要单独拿出来说,因为正是凭借父子之间的互相“回报”来维持着家族生命的延续。这样看来,儒家过于强调大我与小我间的关系,又怎能不称其“以自我为中心”呢?由此看来,这种被外在规则而非内心道德所驱使的家族礼制关系便更多的表现为“利益关系”了。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儒家哲学,他们都过于强调“我”和社会部分人的利益,同时,这部分人必须是和“我”利益相关的人,它可以具体表现为一个阶级或一个家族。但是墨子却和他们完全相反。墨子深刻地贯彻了“利他”思想,他为社会最底层人民发声,说出的恰恰是超越自我利益的,最真诚、最淳朴的想望。政治哲学对于普罗大众的功能性在哪里,或许这也是一个需要我们仔细思考的问题。出处:太阳黑子的野马尘埃(公众号),作者:王祉茹《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中国哲学起于“农”,祖先们在春种秋收的自然规律中觉醒,寒来暑往,日月盈虚,于是便有了“反者道之动”,进而完善出了“中庸之道”。这个理论贯彻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于是我们格外重视此间原则,在繁盛时不忘谨慎常存,在黑暗时不忘静候光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说道的运动循环往复,道的作用微妙柔弱。此句基本上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物极必反,另一个是相反相成。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类事物的究极之境终归都是返璞于自然。譬如书法,初学者起先临摹名家,按照约定的章法规范去练习,而习到最后,待你忘了这些条框约束,于手中纸笔浑然一体,才真正做到了炉火纯青。再譬如写作也是一样,好的文章绝非华美辞藻的堆砌,而是以简洁清晰的叙事,浑厚深邃的思想流传于世。杜甫堪为诗圣,便是他那朴实而真挚的诗文,没有任何金雕玉饰,却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泪的真大义。这便是中国人讲究的“物极必反”,因此我们的中庸之道讲究凡事总要差那么一点,“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此我们才觉得“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我们才会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道理。也正是因此,中国文化才更加强调谦逊和低调的美好品质。中华民族有着有异于其他民族的坚韧,这也和中国哲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坚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智慧教诲。“相反相成”便是告诉人们,你得先俯下去,为了更好地勃发。无论说天人合一,内圣外王,还是儒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究其主旨都离不开正反比较的'叙述。智慧哲人们总能从两个相对立的事物中找到关联,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这才是中国哲学要义。“物极必反,相反相成”,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可以用矛盾的观点来解释。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极必反。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就是相反相成。相比于西方哲学用大量的定义去阐述这个道理,中国哲学家们用更简练,更灵性的方式记录了这个源于天地自然的哲学观念,即“反者道之动”。在思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