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分析报告多篇.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文学分析报告多篇.docx

文学分析报告多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文学分析报告多篇[概述]文学分析报告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第1篇】《语文学科导学案编制研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一、调查的目的为了有效推动《语文学科导学案编制研究》课题的深入开展,并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客观依据,特进行本次导学案的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份,回收10份,其中有效问卷10份,有效率达到100%.现将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反映的问题以及以后改进的方向简单加以说明,形成调查报告,为以后工作提供详实的依据。二、调查内容:教师问卷调查尊敬的老师:非常感谢你抽出宝贵的时间参与我们有关导学案编写与使用的调查。这是一份无记名调查问卷,本问卷存属调研性质,不会对你有任何影响,麻烦你配合我们完成本问卷1.在编写与使用导学案过称中,你的观念是()a教师中心b学生中心c师生双中心d其它2.请问统一的导学案对你有束缚吗?()a完全没有b有一点c有3.年级统一导学案对你有影响,你在二次备课时会如何处理?()a导学案上的内容就是本节内容,不会有任何删减b偶尔根据学生的需要增加或删减c经常根据学生的水平增加或删减4课堂上你是如何使用导学案的()a按照导学案模板的设计顺序教学b根据学情重组导学案内容,但很少生成新的问题c根据学情重组导学案内容,会生成新的问题5对于导学案中训练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问题,学生是咋完成的()a会先独立思考,不会的会查资料或和同学讨论后在答题b会粗略的思考,答题时一般看参看资料或同学的答案c很少思考,资料有的照抄,资料上没有的就不做6你的学生能否按照导学案设计的程序和步骤不用你教也能学习()a能b不能c困难7你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导学案使用频率()a经常b偶尔c不用8你认为什么时候使用导学案的效果最佳()a课前预习时b课后作业时c考前或课后复习9在既想减轻学生负担又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下你认为学生完成一份导学案的最佳时间应该是()三、调查的对象及设计意图对象:我校十名骨干教师。他们长期在一线任教并且都是我校的课改先锋,在编写导学案上有一定的宝贵经验。设计意图:我试图从教师这一特定角度,主要通过设计问卷调查等不同的调研方法从教师的角度,力图揭示根源,探索有效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通过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四、调查的结果分析通过调查我发现:(1)100%老师们在编写导学案时都以学生为中心。(2)100%老师没有被导学案束缚,在二次备课时根据学生的水平增加或删减。(3)90%的老师对于导学案中训练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问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不会的查资料或和同学讨论后再答题。(4)100%的老师认为学生能按时完成导学案。(5)80%的老师认为完成一份导学案的最佳时间是30分钟。五、今后改进措施:通过调查,对如何编写、运用导学案,让导学案更适应教师教学、实现教学目的,有这样一些启发和问题:1、作为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应以学生为中心,应以学科特点,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2、导学案重在导学,不管是提前预习,还是课堂上的教学素材以及探究活动,都应重视新颖和质量。尤其是探究活动应体现、适合小组合作探究。3、导学案的设计还应有相应的层次性、指导性,是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4、导学案的运用必须与学生实际结合,不应加重学生负担,不能在原有教学作业上再加上导学案。明确导学案的使用是要提高教学效果,而不是加大作业量。导学案的使用效果告诉我们,对于改变传统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还是有利的。坚持导学案,提高导学案编排的科学性、实效性,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和问题就轻言放弃。【第2篇】小学四年级语文学科质量调研检测分析报告屯溪区参加市四年级语文质量调研检测的学生是1788人,平均分为66.9,及格率为75.6,优秀率为18.3。平均分偏低。其原因之一是学生整体的语文基本功有待提高;其二是全区统一阅卷,严格执行统一的评分标准,较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语文程度。这样,不仅达到了此次的检测目的,还规范了语文阅卷工作的要求,对今后语文阅卷工作的规范化有一定借鉴作用。为此,有必要从如下几个方面作一分析和小结。一、卷面试题分析从总体看,本次全市小学四年级学科质量调研语文试卷的命题方向比较明确,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注重命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既检测了学生对双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删繁就简,回归本位,让考试较好地发挥了评价所具有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质能。1、关注人文性,注重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融合。在本次检测试卷的卷首,设计了一段情感韵味浓厚,能激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温馨提示”,另外在第四、五、七、八、九等题的要求中,也注重以富有激励性的话语给学生饱含情感的人文关怀,这样既能消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