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合模拟(一)(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3.2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合模拟(一)(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合模拟(一)(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广东省大亚湾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合模拟(一)(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启用前注意保密2024届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年级联合模拟考试(一)语文本卷,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西汉长安城在秦都咸阳渭南宫室及上林苑的基础上修建起来,后来陆续建设了七座具有卫星城性质之陵邑,汉长安城也成为横跨渭河南北的大都市。汉长安城大体以安门大街为中轴线。据考古学者秦建明勘察测量,通过安门大街的中轴线向南延伸至子午谷口,向北延伸至汉高祖长陵两座封土中点、清峪河(也称“清河”)大回转,直至天井岸村天齐祠遗址,总长74千米。这条基线与真子午线的夹角误差仅为±1度,与我国大地原点仅相差2分经度左右。隋都大兴城平面近方形,单边城墙约九公里,规模巨大;东西南三面城墙均设三门。在城市形态与“旁三门”等方面基本符合《考工记》,同时以南北向朱雀大街为轴线,具有“中轴对称”的布局特点。大兴城由宫城、皇城与外郭城组成,宫城在都城北部正中,东有东宫,西有掖庭宫,如同双翼东西护卫。皇城位于宫城南面,是宗庙和军政机构所在地,其中太庙与太社位居东南与西南,以符“左祖右社”之制。郭城正中为朱雀大街,宽达150米,是当时世界城市中最长的中轴线,又称“天街”。朱雀门东西各有五条街道,沿街的里坊数目东西基本相等。又分别建设有一个商业区,而且位置对称,被称为东市和西市。元明清三朝首都的北京城经过元代开创、明代改建与清朝传承,基本实现了《考工记》的理想设计,为中国古典都城建筑的集大成者。这可从北京中轴线的功能上来直接体现。北京中轴线是指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的对称轴,诸多重要建筑位于此轴线之上或者对称布设在轴线两旁。传统轴线南起永定门,向北经过正阳门、天安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神武门、景山最高点万春亭、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串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全长7.86公里。北京城基本以此轴线为中心,形成了东西对称的格局,比如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的“左祖右社”。北京传统中轴线对于天安门广场及周边建筑的布设、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荀子·大略》说:“欲近四方,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是说都城选址的核心原则为“天下之中”。而我们认为,中国古代都城最佳选址追求的“天下之中”,就体现在寻找中原农耕文化与西北边疆游牧文化的区域中心点。中国最早的“天下之中”是洛阳,《史记·周本纪》记周公复营洛邑的原因为:“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这是指经济地理上的得天独厚,与后来的“陶为天下之中”基本相似。西周王国领有的“天下”主要在中原地区,与后来秦汉北逐匈奴、开辟西域所有的“天下”有所差异。北京后来被认为是“天下之中”,也就是说帝之所居为中。金海陵王迁都燕京的一大原因就在于“上京临潢府僻在一隅……不如都燕,以应天地之中”。明人陈敬宗《北京赋》认为:“圣皇之建北京也……均万国兮会同,而适居天下之中央也。”《清通志》也说:“今之京师实又居天下之中。”中原内地汉族农耕文化与西北边疆骑马民族游牧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中华内部并立互补的主旋律,而其统一与对立的焦点地区在历史上也有变化,早期秦汉隋唐时代的主角主要是匈奴与突厥,交流的主要区域在西北;宋元明清变成了蒙古、契丹与女真,交流的主要地区在北方与白山黑水的东北,向东北有一定的转移。从“内制外拓”两方面来看,西安与北京因为面对着中国历史前半期与后半期军事斗争的焦点与重点区域,又便于控制中原,从而成为各自时期首都的相对理想选择。中国古代都城史被有的学者划分为西安时代与北京时代,道理就在于此。作为国都,维护国内统治和融通对外关系是必须同时具备的两个条件。面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