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7课《范进中举》教案教学内容:范进中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小说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过程与方法目标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教学重点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代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自学指导指导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达到准确背诵2、自读课文,利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阅读障碍3、把握人物形象完成自学目标一、文学常识关于作者二、字词的音形意1、易错字参考(抄写并注音)2、重点词语的理解3、重点词句理解三、体会主旨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题目导入法。请同学们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进一步提问: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明确:科举制度。二、交流有关科举的知识。1.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6)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2.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生员: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名生员。秀才:生员肄业后称为秀才。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三、介绍作家作品。1.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代表作《儒林外史》。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29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其遗产,使吴敬梓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敬梓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四、梳理情节,复述故事。1.梳理情节。指导同学们阅读课文,梳理出故事的情节结构,并简要概括出其内容。课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第二部分是中举后喜极发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2.复述故事。要求学生通过自我复述、同桌间相互复述的方式,将故事用现代汉语复述出来。要求学生在复述时思考:范进中举前后,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3.归纳变化。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其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指导学生分小组完成。提供角度如:(1)家境。(2)地位。(3)别人的态度。典型:胡屠户、邻人。(4)本人态度。等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筛选好信息后,鼓励他们互相讨论交流。明确:丈人胡屠户态度可用“前倨后恭”四个字概括。众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漠不关心(范进去省城应试,家里饿了两三天;发榜那日范家断粮,只好去集上卖鸡。在范家如此困难的境地,没有一位乡邻来过问);中举后对他热心帮忙(拿来鸡蛋、酒、米等招待报录人,寻范进,细心照顾范进)。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不屑一顾(一向有失亲近);中举后竭力巴结、拉拢他。4.这种种变化,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生活?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有钱有势者的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者的冷漠无情。五、教师总结。可将学生讨论交流的信息整理归纳,指导学生整理成表格形式,如下:六、布置作业。1.把表格整理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