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下一轮经济周期——可能的动力、模式与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刘元春一、世界经济下一轮周期的特点2、但未来周期可能与前两个周期具有明显的差异:1)周期波动可能较为平缓,波峰不十分突出,全球同步性加强。2)无技术创新蜂聚现象;3)无就业的复苏;4)投资水平可能上扬;5)通货膨胀具有不对称性。1)周期同步性加强,同时波峰不明显、波动可能放缓——技术冲击弱化、全球化红利递减且盈利模式发生变化。2)技术创新处于递减区域,康得拉耶季夫周期处于快速下行区间;技术蜂聚现象产生的基础缺乏,新技术革命快速来临的可能性很小。1991-2006年EPO专利申请量增长率(%)1991-2006年USPTO专利申请量增长率(%)技术领域技术领域3)无就业复苏较为明显,失业率常态化可能经历较长的时期4)随着发达国家储蓄水平的提升,全球投资率将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新一轮制造业的繁荣可能出现。5)全球通货膨胀虽然较2008-2010年会进一步抬头。从历史来看远远不足为虑。但从结构来看,以石油、食品和金属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为核心的通货膨胀将产生严重的不对称冲击,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冲击较为突出,价格的社会政治冲击很深远。二、新周期的开启与可能模式黄金十年2)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源泉正处于递减区域,增长机制面临转换。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下一个周期的可能性特点在世界专利技术创新递减的大环境下,未来中国在新技术上有革命性创新很困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现有产业中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将处于加速阶段。1)不断中国的研究开发已经初具规模2)研发费用可能达到一个临界点(OECD)3)未来密集投入领域比较明确综合考量中国经济增长阶段性及其政治经济周期特征,纳入相关因素,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模型,分别从2009年起温和复苏而平稳扩张波动形态(正S型)、缓慢复苏而强劲扩张波动形态(反J型)与迅猛复苏而快速回落波动形态(倒U型),逐年预测2009-2012年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后,使用C-D型总量生产函数,细分2013-2022年间前10年与2023-2032年间后10年,分阶段预测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的历史趋势(T)及其置信区间上边界(max)和下边界(min)。第一、利用模型模拟预测,在增长轨迹转变与新增长源泉的支撑下,中国经济增长一方面依然具有高速经济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也将出现总体缓慢下降的趋势,中国经济将步入一个较长时期的“次高速经济增长时期”,年平均增长率将由未来三年的9.5%左右逐步回落,到2020年之后降为7.5%左右。第二、对未来“次高速经济增长”的要素分解表明,未来各种要素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发生巨大变化,资本因素将下降,而技术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大幅度提升,劳动因素将在15年左右的平稳期后出现上扬的态势,但从绝对额来看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依然具有“高储蓄、高投资、高资本与高速度”的特色。第三、从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来看,未来“次高速经济增长”的结构都处于良性调整的过程中,但调整的速度较慢,人们所期望的快速结构性调整与增长方式的调整并没有出现。与此同时,调整的模式具有明显的需求先导型、产业内部深化等特点。中国经济增长供给结构(%)中国经济增长需求结构(%)中国储蓄水平可能不会在未来5年出现明显下降未来五年投资水平也不会出现明显下滑1000万套住房导致的投资规模达到13750亿元左右投资。相当于2010年房地产投资总额的28.5%以往地方政府换届带来投资效应比较明显十二五计划带来的投资点2、交通、特别是高速铁路将掀起中国“第二次建设高潮”。高端轨道交通方面接近10000亿。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重中之重。计划达到1.5万亿左右。4、继“十一五计划”推出7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15个“国家战略层面区域规划”,十二五将进一步推出新的区域规划,例如“西部开发第二轮细则”、“中部崛起第二轮规划”、“环渤海区域规划”、“加速产业梯度转移细则”以及若干“综合配套实验区”,以全面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极的多元化。中国经济向西纵深化中的增长1、GDP重心开始向中西部漂移2、消费重心向北移动3、投资重心大幅度向西漂移中国经济扩散和纵深“雁型模式”,2010年全面展开大国经济效应开始显现1)内外贸一体化中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2)干中学的技术效应;3)规模化和持续研发投入效应图81中国对外贸易占世界比重(%)图80美国从中国进口消费品在进口消费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中国生产效率的提高有效对冲了本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涨带来的负面冲击。未来次高速面临的中期问题1)房地产泡沫的蔓延与治理;2)新兴产业国家驱动模式的过度;3)结构调整没有遵循宏观平衡术;4)民生建设中的民粹主义导向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