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学第一节概述一神经系统的组成周围神经又分2类: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骨骼肌、骨、关节等部位;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器官、心血管和腺体。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按其功能又分为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2类。感觉纤维(或称传入纤维)把各种感受信息传向中枢;运动纤维(或称传出纤维)把中枢的信息传向各器官;相应的有:躯体感觉、内脏感觉、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内脏神经也称为植物神经或无意识神经。植物性神经又区分为交感神经(sympatheticnerve)和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nerve)两种。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中的部位。在新鲜标本上看呈粉灰色,称灰质。白质:中枢神经系统内各种不同功能的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因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色泽较白,故称白质。皮质:在大脑和小脑,大量神经元胞体和树突所形成的灰质集中于表层,故称为皮质或皮层。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皮质外的其它部位,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集中的部位,称神经核。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集中的部位,称神经节。神经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功能相同、起止点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形成神经束,也称纤维束或传导束。而位于中枢以外的神经纤维束称神经。网状结构: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些区域的神经组织由灰质与白质混杂而成,其中神经纤维交错成网,神经核团散在其中。称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传导路:指传导各种信息的神经通路,特定传导路有相同的功能和相似的路径。分为感觉传导路(传入通路)和运动传导路(传出通路)。二神经系统的进化到圆口类,中枢发展成五个部分:端脑、间脑、中脑、后脑和脊髓;脊椎动物端脑分化左右大脑半球,后脑分化出小脑和脑桥,中间的神经管分化成脑室;高等脊椎动物发展出大脑皮质,由出现的先后顺序,又分为:古皮质、旧皮质(两栖类)和新皮质(爬行类以上);到人类,大脑皮质高度发达,形成沟和回,大大增强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功能.第二节神经和肌肉的兴奋与传导一、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刺激能为机体所感知并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体内外环境因子变化,统称为刺激(stimulus)。刺激的种类:能够作用于生物体的刺激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分为①物理刺激如温度、声、光等;②化学刺激如酸、碱、盐、氨基酸等;③生物刺激如细菌、病毒等;④心理刺激如语言刺激、情绪波动等。在生理学实验室内,最经常使用的刺激就是电刺激。2.反应由刺激而引起的生理机能活动状态的改变称为反应(response)。不同组织对刺激的反应具有不同的表现。有些反应很迅速如肌肉收缩,称之为快反应;有些反应为缓慢的生理过程如生长发育,称之为慢反应。无论快慢,但都是对刺激的反应。机体和组织具有对有效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和特性,称为应激性(irritability)。3.兴奋和兴奋性机体受刺激之前的活动状态可视为静息生理状态。机体受到刺激后的反应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种是活动变强,即兴奋;另一种是活动变弱,即抑制。神经和肌肉受到刺激后在细胞膜上可以产生一种可传导的快速电位波动,称之为冲动。生理学上把活组织因受到刺激而产生电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生物组织和细胞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产生电冲动的能力和特性,称为兴奋性。兴奋性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比较高、受到刺激后能产生显著的电活动,称之为可兴奋组织。其他不产生显著活动的组织,称之为不可兴奋组织。1.刺激强度在一定的刺激时间条件下,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不同的组织细胞兴奋阈值是不相同的。强度正好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2.刺激作用时间足够的刺激时间也是引起组织兴奋的必要条件。刺激持续时间不同,引起组织兴奋的阈强度也不同。在一定范围内,刺激持续时间缩短,则阈强度增大;如果刺激持续时间过短,无论多大的强度刺激也不能引起组织兴奋。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是指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细胞静息电位的形成是由于细胞膜对特定离子进出细胞的控制,导致细胞膜两测存在跨膜浓度梯度而产生的。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几种主要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同的。细胞内液的负离子主要是大分子的蛋白质离子(A-),细胞内液中的正离子是K+,它的浓度要比细胞外液高出38倍。而细胞外液中Na+浓度要比细胞内液高12倍多,Cl-浓度高出细胞内液30多倍。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电荷离子的通透性不同。细胞膜对A-不通透,对Na+和Cl-的通透性极小;但对K+保持通透。由于膜内外两侧的K+浓度差,导致K+顺浓度差从细胞膜内流向细胞膜外。K+的外流使得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