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_.docx
上传人:sy****29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学情分析_.docx

学情分析.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伴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产生的,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学情分析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起点状态的分析、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两部分。学生起点状态的分析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知识维度,指学生的认知基础;技能维度,指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素质维度,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主要指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与可能的发展。主要要说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学生的情感和发展需要;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能参与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状态?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怎样的,适宜于采用何种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式,合作式?学生在课堂教学动态中,可能会生成哪些资源?如:“学生对某一问题可能会怎么反映?”“教师应怎样应对?”传统的备课中也有对学情的分析,但通常把学情分析简单化,如:把学习者认知基础的分析单纯理解为知识点的罗列,没有具体分析每一类学生在面临新的教学内容时已经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可能会有什么困难与障碍,更没有思考与解决的对策了。本章将围绕着实践中的诸多问题,结合案例,从理论点拨的基础上找出解决之道。只重教材分析,缺乏学生起点状态分析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依靠已有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我们还会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都懂了,教师由于事先已辛辛苦苦地备课,写了很详尽的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懂装不懂”。【案例】小学一年级学习“a、o、e”的课堂片段于永正主编:个性化备课经验(语文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教师在课堂上刚出示教材上的图画时,许多学生口中就发出“a—a—”的声音,教师很严肃地立即把图片藏在身后,组织教学,等大家安静后又拿出图片,下面仍有“a—a—”的声音。师:图上画的是什么?生:“a”。师:老师问的是图上画的是什么。生:医生在给小孩看病。师:医生在给我们看嗓子时,让我们发什么音?生无序地回答:a—a—师:图下的这个字母就读……(还没等老师说完,学生又读开了)师:看看谁的嘴巴最严。听老师读。(范读a后,学生齐读)以下学习“o、e”的情况类似。【点拨】上述案例中,尽管教师精心创设了导入情境,但整个设计还是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状态熟视无睹,甚至学生都说出了“a”,教师却急于回避,让学生“懂装不懂”,只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真是应了“心中有书、目中无人”这句话。这样的课堂乍看,是学生不听话,教师没有灵活控制好课堂,可仔细分析,根本原因是教师备课出了问题:忽视了教学对象的已有知识基础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只是教材的逻辑起点而非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后经调查发现,此班学生在幼儿园时,大部分都已经学过拼音,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假如教师备课时能了解这一情况,因势利导,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加以改进,如变教师领着齐读为会的学生领读,既承认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又利用了一年级小学生愿意表现的心理特点,教学效果定会比上述案例好很多。由此可见,根据学习者的起点状态进行教学,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开始之前将你所面对的学习者看作一无所知,是十分荒谬的。每一个学习者都是把他原有的知识、技能、态度带入到新的学习过程中。若忽视对学习者起点能力的分析,学习内容的确定就会脱离学习者的实际。如将学习者的起点定得太高,脱离学习者的实际水平,就会降低教学效果,使学习者在高难度的学习内容面前望而却步;如将学习者的起点定得太低,也脱离学习者的实际水平,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使学习者在低水平的内容上做无效的劳动,长此以往,就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因此,比较准确地确定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解决策略】1.重新认识学生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之前,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去充分估计和了解学生的这些已有积累作为学生的学习起点,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2.钻研教材,把握好“逻辑起点”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学生的“逻辑起点”,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所学内容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它的前后联系,真正做到沟通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只有把握了“逻辑起点”,教学中才能大胆取舍,灵活施教。反之,则很难创造性地搞好教学。3.要关注“现实起点”,机智调整“教学进程”很多教师都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