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家庭劳动实践报告家庭劳动实践报告范文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庭劳动实践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妇女的经济状况是衡量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妇女就业满意度更是影响社会发展和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男女两性就业差异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难、劳动报酬不对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分析对于促进男女两性平等,减少社会矛盾,全面建设更加公平有序的小康社会具有具有意义。一、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分析(一)就业机会显现性别差异据《20xx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数据显示,仅在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上,近两年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要高10个百分点,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性别隔离现象,而一个社会性别隔离程度越高,收入的性别差异就会越大,男女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平等越严重。从整体上看,我国女性在众多行业中都处于被排挤的地位,据《黑龙江妇女社会地位研究》数据显示,在国民经济行业20个分类中,女性占60以上比重的行业只有3个,男性占60以上比重的行业有8个。女大学生在求职市场屡受重创,有些用人单位岗位设置上明文规定性别要求,有些单位使用潜规则将女大学生排除在外。这种成文和不成文的招聘默契严重挫伤女性求职信心,同时造成了人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无形中提高了企业雇佣男性的用人成本。(二)职业分布显现性别差异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所从事职业层次相对较低,社会地位较低,技术含量较轻,岗位升职空间较小,难以打破职业分配上的玻璃天花板,在低端就业行业边缘化特点突出。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x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调查,在金融、医药、能源、信息等热门的行业,从业者中男大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提供给女大学生的职位大多集中在工作技术含量低,工作劳动强度大的商业、服务业性质职业。即使男女大学生在同一职业领域,但是女大学生进入高级管理层次的难度较大,例如教育行业中,女教师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比例远低于男教师,“玻璃天花板”现象称为女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瓶颈。(三)薪酬待遇显现性别差异根据《20x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在20xx届本科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里,就读“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平均月收入最高,“计算机与数据处理”类职业薪酬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达5039元,“互联网开发及应用”类职业以平均月收入5017元紧跟其后。此外,国际经济与贸易、土木工程,也是毕业半年后收入较高的专业,其中,“经营管理”类职业月收入4148元,房地产经营月收入为4673元,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月收入4663元。而总体排名较为靠后的包括英语、汉语言文学、财务管理等专业毕业生。结合本科和高职高专高薪职业类榜单,前5名高薪职业类完全一致。而据职业分布在男女大学生中的规律来看,从事计算机、经营管理类等高薪职业的大多为男性毕业生,女大学生主要所从事英语、汉语言文学、财务管理相关职业。报告根据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男女大学生因职业分布的性别差异导致收入相差巨大。即使在同一行业,同一职业中,由于女性职务、职级普遍低于男性,收入水平与男性仍有较大差距。除此之外,男女毕业生还存在同工不同酬的差别待遇。例如本在女性占优势的医护等行业中,男性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比女性要高。二、女大学生就业差异的原因分析(一)社会文化因素分析1.传统社会性别文化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共同撑起家庭收支已经成为普遍现状,但是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别文化观念和性别角色分工将家庭责任寄托在女性身上,希望将无偿劳动如“相夫教子”之类自然归咎于女性,从而实现美满幸福家庭建设,因此家务劳动成为女性的本质工作,因此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发生冲突时,女性往往迫于传统观念和家庭压力放弃事业,回归家庭。目前,社会对于女性家庭角色的期望要远远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望。女大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着成家问题,毋庸置疑地女大学生会受到这些困扰的束缚和牵绊,从而影响到自身职业发展。2.相关法律保障滞后的影响随着我经济的发展和女性自身素质的提升,女性劳动权益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和进步,同时也对女性劳动权益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关于女性劳动权益保障方面的立法及修改调整相对于其他法律是慢的,如女性劳动特殊保护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分别颁布于1988年和1990年,而从21世纪起我国发展变化十分巨大,所以这些法律法规并不能完全适应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女性劳动权益保护政策过于笼统。我国的《宪法》、《妇女法》和《劳动法》等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妇女享有平等就业以及选择职业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