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寒潮大风的应急预案寒潮大风的应急预案(通用19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有时会突发一些不在预期的事故,为了避免事情更糟,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应急预案。优秀的应急预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寒潮大风的应急预案(通用1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寒潮大风的应急预案(通用19篇)1今年9月以来,我县已全面进入秋冬防风防雪戒严期。为全面落实县局的相关要求,克服麻痹思想,认真落实秋冬防风防雪工作。秋冬防风防雪应急预案如下: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今年夏天,由于我县降水分布不均匀,柴火繁茂,自秋冬以来,降雨量少,柴火干燥,导致我县秋冬防风防雪风险急剧增加。秋冬防风防雪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建设大局、社会和谐稳定有关。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形势,坚决克服瘫痪思想和侥幸心理,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有效增强秋冬防风防雪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秋冬防风防雪工作放在整体工作的首位,坚持早期安排、早期检查、早期实施。认真按照有关规定,领导亲自负责,明确重点,确保我县秋冬防风防雪工作安全。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组织机构,成立秋冬季防风防火防雪领导小组,抓紧健全预警、调度、信息、抢险快速反应工作机制,进一步细化分工,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合作,以便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2)值班人员应确保24小时到达,并确保24小时沟通畅通。在紧急情况下,应立即向上级领导报告。(三)统计应急救援物资,随时准备秋冬防风防火防雪救援工作:应急车辆:长城皮卡冀GKH565司机:李海燕农用三轮自卸车冀G51791司机:刘鹏军农用三轮自卸车冀G51841司机:王永军应急物资:20个铲子;8个搞头;1台污水泵;20个雨披;20双雨鞋;20个手电筒。三、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执行各项防洪措施(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第一的工作方针,积极安排部署,结合危险情况和单位实际情况,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应随时24小时待命准备入抢险救援,做到有备无患,万无一失。(二)注重安全生产,及时收集和掌握汛情工作动态,做好防风防火防雪保畅的组织协调和紧急情况的准备工作。四、有关要求(一)加强组织纪律性,一切行动听指挥,所有抢险人员必须无条件地抢险的统一调度,以保证领导小组在第一时间掌握现场情况,并能及时到现场指挥工作。(二)各人员必须恪守岗位,忠于职守,要做到24小时开机提高警惕,密切关注险情变化,确保秋冬季安全生产。(三)积极做好宣传上报工作,对秋冬季的工作动态及时上报。寒潮大风的应急预案(通用19篇)2为防范暴雨、雷雨等恶劣天气、防止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确保师生的人身和校园财产安全,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应急处理预案。一、指导思想防范事故,确保人员安全,减少财产损失。二、适用范围暴雨、雷电、大风等各种恶劣天气。三、准备工作1、在暴雨来临之前,仔细检查校舍状况,看屋面是否漏水,墙体是否淋雨,清理下水管道沟渠等排水设施,有问题及时维修。2、对师生进行防暴雨雷电洪水的安全知识教育,做到未雨绸缪。3、检查学校周边环境,防止因外部原因造成校内事故。4、检查电路设备,防止因淋水引发事故。5、分工到位,落实人员和职责。6、检查我校周边的水河堤地段,制订防汛安排,作好人员和器材准备;7、确定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路线和安置地点,组织师生开展自救、互救、逃生演练。五、应急措施1、关注天气预报,如遇恶劣天气或进入汛期各学校必须安排24小时值班,所有人员保持通讯24小时畅通,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及时对各类人员进行调配。2、暴雨时段,学校值班人员和巡逻人员应当频繁地在学校各处巡视,若发现险情,立即向值班领导报告,启动应急程序。3、强雷电天气,要做好学校人员及远程教育设备的防雷电工作。4、一旦校舍出现险情,迅速组织学生有序疏散、转移至安全地带,教师要首先保证学生人身安全。5、及时通过校园广播、电话、校讯通等媒体和通讯工具向有关部门和家长传递信息、通报情况。6、关注学生上学放学的路况,如果道路损毁或存在安全隐患学生不能回家,学校应妥善安置学生,并及时联系家长。7、按照上级领导要求,及时组织好人员,并落实各项准备措施。四、工作要求1、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本着对党和人民事业负责的精神,克服麻痹松懈、掉以轻心思想,认真作好各项准备。2、工作上要抓好落实,分工职责明确。3、组织上要协调有力,保证政令畅通。寒潮大风的应急预案(通用19篇)3一、总则(一)编制目的按照“保生活、保生产、保设施”的原则,建立低温天气应急机制,提高灾害综合防御和处置能力,保证低温天气应急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开展,提高防范应对能力,有效保障生产生活秩序正常运行,最大程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二)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