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家校协同育人的心得家校协同育人的心得15篇(集合)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校协同育人的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家校协同育人的心得1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教育形式下,对教育艺术、教育方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口头传授和书面教导,而是需要采取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模式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变得至关重要。家校联系不仅可以更真实、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行为和思想动向,还能够帮助双方更好地协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重视家校联系工作,意味着掌握教育的主动权。因此,建立家校联系平台符合当前教育的需求,也是当前教育体系所重视的方向。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阵地,但教育不能仅仅只靠学校,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长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因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相连,密不可分。一、家校合力,才能有效的培养好孩子。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网络时代,成长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家庭中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每个孩子的习惯、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学校老师需要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只有通过老师和家长之间充分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并达成共识,才能全方位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二、培养良好的习惯,受益终身。习惯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对于人的思维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正如一句谚语所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可以助力成功,而不良习惯则会导致失败。因此,养成良好习惯显得尤为重要。要养成一个习惯,通常需要持续21天的坚持。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学校老师的督促外,家长的监督和引导也至关重要。只有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督促孩子坚持养成好习惯,才能够真正让孩子受益终生。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我们可以从孩子的书写、做作业以及生活方面入手。通过引导孩子在日常的小事情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规范的书写姿势、按时完成作业、保持整洁等,潜移默化地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只有在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下,才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他们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沟通消除偏差,正确看待孩子。家长常常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无可挑剔的,对任何批评都不能接受。但其实,老师批评孩子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希望孩子进步的好意,并非针对个别孩子。保持家校一致对孩子的教育有益处,有助于孩子改正缺点。同时,我们也要及时发现并肯定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而非只看重分数,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帮助。家校共育就像是搭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学生是生命的种子,家庭是孕育成长的土壤,教师是引领与呵护的园丁,社会是包容的环境;只有种子茁壮成长,土壤肥沃滋养,园丁精心呵护,环境和谐包容,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家校协同育人的心得2在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的学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众多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必须与家庭、社会携起手来,构架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育人网络。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社会是育人的大环境。江小妞的爸爸妈妈希望她性格活泼,热情大方的和同学们相处。在校她很爱运动,操场是她最爱的地方。可以说校园的每个角落她都去玩个遍。虽然是小女生,但并不妨碍她淘气调皮,比如在排队集合的时候,大家一起往前走时,她会一蹦一跳往前走。上课坐累了,她就躺在椅子上,椅子不舒服就躺在地板上。班里多数孩子不喜欢它,常常有人找我告状,说她影响班集体的荣誉。然而,江小妞也有另外一面。有一次,她玩东西砸到了隔壁班的一名同学的头。当她看到闻讯赶来的妈妈一边忙着张罗带同学去医院检查、一边掉着眼泪跟同学家长道歉赔不是。小妞的眼泪也止不住的掉了下来,一会儿去拉下妈妈的手,一会儿去帮同学擦下脸,既悔恨交加又手足无措。还有一次,班上组织展示活动,小妞一会儿帮助女同学梳头,一会儿帮助体育对长维持队伍秩序。通过家访,我了解到江小妞的家庭条件比较好,但父母工作很忙,小妞的日常生活主要由姥姥照顾。爸爸妈妈出于“补偿”考虑,一有时间就带她外出旅游、参观展览或是参加活动,以“大家开心就好”。所以,小妞思维活跃、性格外向,善良有爱心,但不注重生活细节、不太会与他人相处。掌握了这些信息,为家校共育提供了针对性。一是帮助父母调整家庭教育方式。收集一些育儿注意、小学生成长特点规律等知识,利用家校联系平台、校讯通等渠道,分享给家长,帮助家长纠正日常教育中的一些误区,并每周与家长进行一次电话联系,共同商讨引导教育